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品味管理”和“看后院花开”。 有人希望能有个收入满意又喜欢的工作;有人指望自己能开公司;有人希望自己能挣很多钱,成为打工皇帝;有人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成为世界500强…… 有人希望能找到与自己相知相悦的另一半;有人渴望能冒险远游探索未知;有人指望儿女成龙成凤;有人盼望人生不断有新的挑战和惊奇…… 最后,不管明白得多晚,这些人大都会知道,自己孜孜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幸福! 幸福离我们很近,就像空气,只要懂得感知,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幸福仿佛又很远,只因找错了方向,越努力就离得越远…… 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已经改变了很多领导者和职场人士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许它还不能给你想要的一切。 但是,一种全新的眼光,一番令人惊奇的道理,不去体验,岂不可惜?! 幸福究竟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去追求?掌握《幸福的决定因素》,寻着“品味管理”幸福工作,在“看后院花开”中幸福生活,你离幸福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 每个人都有一个如同神仙境界的家,可是为什么你没有发现呢?
● 《断背山》、《色·戒》、《兄弟》、《菊娜》(Juno),这些流行大片,没时间看没关系,来看这些评论就够了,保证你不会落伍,饭后谈起,肯定能让看过的人对你敬佩不已。
● 优秀的孩子不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期望出来的,为什么?
●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都要记住:没有什么是你不能研究的。比如,印度的石刻和石雕。
今年三月,我们刚刚搬进新房子的时候,除了门口两棵高大的广玉兰树和边上一片小小的绿色竹林之外,房子前后的院子里还比较荒芜。我虽然喜欢花草,但是并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也不太擅长调理植物,所以就没有对院子多加理会。
没有多久,我发现门前一左一右有两棵小树开出了粉红色的小花,密密麻麻的,有一点缤纷的感觉;又过了几天,门前的院子里有许多小树也露出了很多红色的花苞,还有几朵似乎已经开放了。从树叶的形状、颜色以及花朵来看,似乎是茶花。这些茶花越开越多,虽然每棵树都不大,但是,其花朵的数量多得惊人,而且每一朵都很大很艳,我数了一下,院子里总共有十几棵茶花树。等到它们全部开放的时候,真有美不胜收的感觉。我后来发现后院里也种了好几棵茶花树,而且都在窗边,从房间里往外看,叫人欣喜。
这些茶花开了很久,等到它们快要落下的时候,我发现开粉色小花的树上长出了深红色的叶子,它们是红叶李。然后,我又发现后院有一片峣尾花开了,青翠的草叶衬托着紫色的花朵,充满春天的气息。我忍不住拿着相机到后院走了一圈。因为我们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所以,这个后院有一定的坡度,但是,被做成了梯田状,一层一层的,用石块将地一小片、一小片地围起来,看上去有立体感又比较整齐。我在那儿东看西看的时候,突然发现沿着石块一圈种了许多杜鹃,那些杜鹃也开始开花了,深红色的、粉红色的都有。因为是在西雅图,所以,院子里当然也种了很多绣球花树(Rhododendron:华盛顿州的州花),正在含苞待放。我没想到我家的院子里居然“藏龙卧虎”,大为兴奋。
自从我把这些发现告诉小女儿美眉之后,她就要求我每天放学后带她到院子里走一走,采些花插在家里的花瓶里。有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黄颜色的、白颜色的或者紫颜色的。她那时在小学一年级,正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所以,会告诉我植物不同部位的名称,它们是怎么吸收营养的等等。有时她会把这些不知名的野花采下来,放在装了水的花瓶里,第二天拿到学校送给老师,让老师告诉她它们的名字。后来,她把在学校用种子种出来的一棵小向日葵拿回家,让我帮她种在院子里,并将一根铅笔绑在花茎上,让它不会倒下。在我们对院子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花园里更多的秘密。
首先是那些满地长出来的微微带刺的小植物,它们开着小小的白色花朵。女儿送了一些给老师,老师说这是野草莓的花,也就是说这些植物开花之后是会结草莓的。女儿高兴得不得了,回来向我报告了这个消息。于是,我们不断地去观察这些小花,看它们落了没有,有没有草莓长出来。看了很久,没有发现草莓,我有点沮丧,女儿就安慰我说:不是每朵花掉了都会结草莓,而是要蜜蜂叮过的那些才会。过了两个星期的样子,我突然发现真的有草莓长出来了,不过不是红色的,而是青色的;但是,又过了一个星期去看的时候,就发现草莓的颜色变红了!我忍不住摘了一颗让美眉品尝,她高兴得把它放到嘴里,咂了几下嘴说:“不甜,有点酸。”
等快到六月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在院子里的小竹林散步,突然发现地面有一些小笋尖尖地露出地面,有两棵竟然在路的中间破土而出。我从小在杭州长大,对春天山上的野笋还算是颇有见识的。记得那时和同学一起去山上挖野笋,挖一大把细细的笋回家,把笋壳剥掉后,炒雪菜吃,味道鲜美,只是带点苦味。现在看见自家的院子里居然长出了笋,而且比那些野笋粗壮多了,心中的欣喜自不待言。美眉看见了笋,却不认识。我提醒最近她在画画课上刚画的熊猫,老师当时让他们在边上画几棵竹子,在地上画几棵春笋作点缀,就告诉她这就是那些春笋。她才恍然大悟,连说与画上的很像,非常高兴。过了几天,我又发现了几棵新笋,想等它们长大一点就挖了炒菜吃,可是事情一忙,一晃一个星期就过去了。等我想起来再去挖时,发现有两棵已经长到两尺多高,已经是小竹子了!小时候老是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发展得迅速,看来真是一点不假。
就在我们对这片小竹林流连忘返的时候,我看见竹林边上有一块小坡地被许多小小的绿色植物所覆盖,而且在绿色中间能看见一些橘红色的小果子。我蹲下来仔细观察那些小果子,才发现它们的形状与红莓(raspberry)很相似,只是稍微小一点而已。我想起我们每年去贝克雪山(Mt. Baker)采的野蓝莓(wild blueberry)也是席地而生,与人工种植的蓝莓形状相似,只是个头小一点,就猜想也许这就是野红莓了(wild raspberry)。于是,我就把果子采下来放在嘴里,一嚼,果真有红莓的味道,而且一点也不酸,很好吃。我干脆就采了一小篮子回家,给大家品尝。
不久夏天就到了,院子里的花也越开越多,俨然有了花园的感觉:白色的小茉莉花、金黄色的野雏菊,还有棚架上倒挂下来的紫藤花,以及大片大片的玫瑰红色的小花(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和同样颜色的如沙漠中的绿色覆地植物开出来的星形小花,阳光越强烈,开得越大;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花瓣就闭上了。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白色的野菊花,中间有黄色的花蕊,花瓣一丝一丝的,细致又纯洁。更别提那些已经遍地的野草莓和黄油杯花(buttercup)了。坐在院子里的石凳和长椅上,随手拿一本书和杂志阅读,实在是太惬意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那三头鹿,两头大,一头小,正在院子里找东西吃。美眉说,那两头大的是爸爸妈妈,小的是baby。我说,鹿会喜欢吃草莓的,她就摘了草莓,但是,又不敢走得离鹿太近,就让我帮她扔过去。没想到,鹿一看到我要向它们扔东西,就跳跃着逃走了。后来我们又在院子里看到了野兔,每天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出现,美眉又问我兔子喜欢吃什么,她可能想给它准备一点吃的,下次看见时好给它。
我们有时吃完晚饭出来散步,看见有些邻居的院子里种了果树,大多是苹果树和梨树。秋天到来的时候,树枝上挂满了果子,十分诱人。我们对自家的院子里没有苹果树感到可惜,很想也种一棵。但是,因为没有经验一直未敢尝试。幸运的是,我们居然发现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柿子树的叶子比较大,春天并没见它开花,但却结了柿子。一开始柿子是绿色的,与树叶同色,又加上个头小,所以,基本上看不见。可是,等到秋天来了,叶子开始变色的时候,柿子不仅长大了,而且颜色也开始泛黄,逐渐就变成了橘色。等到所有的叶子都落地了,树枝上的柿子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一个一个挂在枝头,风一吹,叮当叮当地摇,我仿佛能听到音乐的声音,实在太美了。
我知道,今年我家的花园里还藏着更多的秘密,因为我已经掘地几尺,在院子的不同地方埋下了很多花的种子。等到明年春风吹起的时候,美眉就可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了!(2007年12月于美国西雅图)
似乎是夜幕刚刚下垂的黄昏,又像是晨雾散开之前的黎明,当层层叠叠色泽不一、蜿蜒起伏的群山铺天盖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一辆旅行车的车灯闪着模糊昏黄的光,在银幕的底部从右向左慢慢驶来的时候,《断背山》故事的叙述就开始了。
去看《断背山》,不只是出于对同性恋故事的好奇,虽然这是多数评论者做文章、着墨最多的部分。更多的是出于对李安导演的电影的兴趣。我看过李安的很多电影,从《推手》到《喜宴》,从《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从《理性和情感》到《冰暴》,每一部电影中讲述故事的方式、画面和动作的设计都有过人之处。尤其是他对电影人物的塑造,对细腻情感的描绘和表现,以及对既压抑又疯狂,既内敛又张扬的内心世界的挖掘,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对我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他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阐述,他对两种文化所持的中性态度和旁观者姿态,他的不卑不亢和他对两种文化中各自精华的入骨欣赏和融合。这种姿态和眼光在他的《断背山》中同样有强烈的表现,只是在这里着眼的对象不是文化,而是人性,是人性中比较不符合“常规”的部分—— 同性之间的恋情。
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夏天,两个年轻的男子(杰克和厄尼斯)来到断背山脚下的招工处见工,因此,相识而共同担负起了在高山上放牧几千只羊的任务。两个人除了共同放羊之外,还分工一个负责后勤,一个负责夜间的监护工作,以防羊被狼叼走的厄运。在崇山峻岭之间,除了树木和溪流,除了羊和其他少许动物(如鹿和熊)之外,几乎没有人迹。两个牧人因为工作有分工,所以,白天晚上差不多也没有见面的机会,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又因为两个人性格都比较内向,见面的时候话也很少,因此,整个电影在放映了20分钟时,几乎都没有听见什么人的声音。孤独的意境慢慢地渗透出来,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在那种孤独的环境中,任何两个“相依为命”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可能产生异乎寻常的感情。因为这时候是“人”对“非人”、对“自然生态”的状况产生的问题,而与两个男人之间“可不可以”产生感情的道德问题无关。在这种人对自然感到绝对孤独无依的环境下,倘若是一男一女在一起放牧,恋情可能迅速产生,而且不存在所谓的道德问题。现在是两个男性在一起放牧,如果两个人的性导向都绝对“正常”,那么,最多也就是成为铁杆哥们儿,生死之交罢了。而现在这两个男子之中,有一个(杰克)恰恰有较严重的同性恋导向,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断背山上,由于孤独,由于相互彼此需要的温暖和关怀,厄尼斯受到强烈感染也激发起了对对方的深深爱恋。因为在山上的时候,这种恋情不存在任何的社会意义,只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两个人尽情尽兴,断背山因此成为两人的伊甸园。
暑期放牧结束之后,两个人重新回到“人间”,开始过“正常”的生活: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分手时,因为没有对未来的期待,两人甚至都没有留下彼此的通讯地址。谁知道,在日复一日的正常生活中,断背山中的这一段经历和感情却沉淀下来,变得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强烈。四年后的一天,当杰克的明信片寄到厄尼斯家中的时候,厄尼斯是那么激动和不可抑制。两个人终于又见面了,被积压了多年的感情和思念在这时候再也控制不住!而这一切都被厄尼斯的太太看在眼里,但她没有吵闹,只是把屈辱的泪水悄悄地咽进了肚子。
从此以后,两个人总会寻找机会每一年回断背山,在一起度过一段时光。这一段时光成为他们日后生活中的亮点,但是,却在厄尼斯的妻子心中刻下了重创,她终于无法忍受而提出了离婚。相反,杰克的妻子却始终蒙在鼓里,直到杰克被害之后依然如此。厄尼斯的离婚曾给了杰克希望,他千里迢迢地驱车赶来看厄尼斯,希望从此能与厄尼斯终身为伴。然而,因为害怕人言,害怕遭到不测(厄尼斯年幼时曾亲眼见到被谋害的同性恋者),厄尼斯断然拒绝了杰克的请求,两人大打出手,都出了血,然后,顺手用衬衫袖口擦掉。就在他们那次口角之后,杰克惨遭不幸,被人谋杀,年仅39岁。他生前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断背山上。
在影片的末尾厄尼斯去探望杰克的父母,老人住在极其破旧简陋的农村居所,脸上写满了孤独、沧桑和悲凉。厄尼斯走进杰克年幼时住过的房间,满屋空荡荡的,只有书桌上那一尊木质的牛仔雕像最为醒目,骑在马上的牛仔看上去与厄尼斯在断背山上时的形象颇为神似。然后,厄尼斯走到杰克的衣橱前,慢慢地抚摸杰克穿过的衣服,仿佛想再闻一闻杰克身上的气息。最后,他看见了那件衬衫,那件袖口上依然都是血迹的衬衫,被藏在衣橱的最里面。他情不自禁地将衬衫拥在怀里,把脸埋在衣服里失声痛哭!
《断背山》揭示的人类的孤独情怀似乎超越了很多的思想界限。这一对男子的“相爱”本来应该只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他们没有直接妨碍到任何人的利益,为什么却爱得如此痛苦、如此艰难、如此偷偷摸摸,最后竟惨遭杀害?也许正是影片的人文情怀和对现代某些“礼教”的大声质问而得到了众多影评者的青睐,使它成为七项金球奖的获得者,并成为八项奥斯卡奖的提名者,而影片的导演李安则再一次登上电影艺术的高峰。(2006年2月于美国西雅图)
《色·戒》在西雅图上映之前,李安曾前来为影片做宣传(promotion)。那时,我还不曾看过电影,但已听到关于影片得奖的报道,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沸沸扬扬的议论,所以,就对李安自己关于电影的解读特别感兴趣。有意思的是,李安在整个访谈中几乎没有提到一个“性”字,而是反复强调他在读张爱玲的原作时,读到王佳芝第一次从舞台上获得演出成功后的那种感受与他当年在台湾读大学时参加第一次演出之后的心情是那么相似,他才决定拍摄这部电影。而那种使李安拍摄此片的强烈感受,就是演戏的魔力:那种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去实现心底的某种愿望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去看《色·戒》,对影片的解读就不再与汉奸有关,不再与革命有关,也不再与幼稚有关,而只是与演戏的力量和真实的力量之间的较量有关。)王佳芝之所以愿意在第一次刺杀任务失败后再次扮演成麦太太去与特务头子益先生周旋,除了自己生活的百般无聊,对同学旷裕民的朦胧感情,以及那么一点爱国意识之外,更多的是扮演“麦太太”这个角色对她的诱惑—— 麦太太的生活更加复杂生动,而且带有崇高的使命。她可以通过这个角色去实现自己的隐秘愿望—— 展现演戏的魔力—— 即使这场戏充满了杀机和危险,她也在所不辞。为了这一点,她甚至做好了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
王佳芝是一个天生的演员,她扮演的麦太太如此真实,就连练就了火眼金睛的特务头子都看不出半点破绽。她的自然,不加任何矫揉造作成分的挑逗,反而使益先生更加相信她的身份并为她疯狂。然而,在男女关系中,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可以演戏,唯有一个方面不能,那就是性爱行为。因此,这个行为应该算是王佳芝在与益先生的周旋之中唯一一个真实的行为,而就是这个真实行为,发生了超乎王佳芝原本想象之外的作用。而这个真实行为,差不多也可以算是作为特务头子的益先生生活中的唯一一个属于“人”的真实行为。益先生在影片中反复说他谁都不能相信,他平时做的事情都离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而正是这个真实行为,也产生了让益先生想象之外的作用:他竟然完全信任了王佳芝。因此,这也许是李安为什么要将两人之间的这个行为如此真切、漫长地展现在银幕上的原因。
而对于男女性爱意义的探讨,也成为李安拍摄该电影的另一个重点。这个展现人性最原始本能的行为之中所包含的复杂意义是一般的电影都不敢问津的,不只因为票房会受损(美国的一般影院都不放映NC17的影片),更因为其尺度的难以把握。然而,这个行为本身在男女关系之中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也从没与自己相爱的人做过爱的王佳芝来说,益先生就变成他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而恰恰这个男人做爱的本事又十分高超,让王佳芝(害怕)体会到性爱本身可能带来的愉悦。虽然她向上级报告说“他像一条毒蛇一样钻进自己的身体”,但她其实更担心的(也许正在发生)是“他也会像一条毒蛇一样钻进她的心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到日本歌舞伎厅那一场戏时,感觉到王佳芝唱的“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两个是一条心……”带有真情的成分,而且特务头子益先生也被感动的原因。
整个电影故事发生在肃杀的年代,国难当头,民不聊生。扮演麦太太是王佳芝生活中的亮点,也是电影的亮点。因为知道是演戏,又知道戏的危险性,因此,整个故事充满了弹性和张力。与王佳芝对演戏之魔力的那一点共鸣使李安产生拍摄《色·戒》的冲动,其实也是李安对自己导演事业的最好注解:通过指导别人的表演,去让自己体验各种各样的心理世界,去实现自己在真实人生中无法实现的某种愿望。(2007年10月与美国西雅图)
他们不同父不同母,他们不同姓不同名,他们一高一矮,一文一武;一个温文尔雅,一个满脸匪气;一个默默无闻,一个臭名远扬。然而,他们却因父母的再婚变成兄弟,又因一个美丽的女子而变成陌路。30年代中国的经历通过这两兄弟的命运生动真实地再现出来,叫人哭,叫人笑,让人在禁不住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重新反思这个时代精神的堕落,以及一息尚存的正义和良知。这就是我一口气读完余华的近作《兄弟》的原因。
《兄弟》有上、下两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浙江沿海的某个小镇刘镇,主人公则是两兄弟:一个名叫宋钢,一个名叫李光头。上册从“文革”前期开始写起,描述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个男孩如何变成情同手足的兄弟的过程,其间是整个“文革”的展开,直到两兄弟的再婚父母相继离开人世。下册从“文革”的末尾开始一直写到今天,其中展现的则是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人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巨大变化,并以宋钢的自杀结束。整部小说共五十余万字,却是一气呵成,拿起就放不下。整个故事绝非写实,却让人感到真实有加。书中人物的命运有的悲壮惨烈,有的滑稽可笑,有的极具反讽意味,却是个个经典。作者既入世又超脱的写作风格,既冷峻又幽默的形象文字,让读者在进入书中角色的同时又能抽离出来,看见历史本身的扭曲与荒谬。
贯串全书的重点主题有两个:一个是性,一个是钱。在革命的年代,性是讳莫如深的东西,谈“性”色变。然而,在那个刘镇,却有一个年仅8岁的小男孩感受到了“性”的乐趣。李光头偷看到了他的再婚父母在床上的亲热举动,便开始模仿,先是在自家的床上,有了快感之后,到街上时也忍不住,便开始抱着电线杆摩擦,后来又在邻居家的长凳上做。当有的大人恶意地告诉他这是他有了“性欲”的时候,他便无知地大声宣告自己这么做是因为有“性欲”,很自豪的样子。后来别人又对他说他与电线杆是在发生“男女关系”,必须将电线杆看成是资产阶级,否则,就是犯罪的时候,他茫然不解了。到他14岁那年,这个“性欲”旺盛的男孩终于犯了在公共厕所偷看女生屁股而被当场擒获的事件,游街示众,“名声”大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却由于碰巧看到了全镇最美丽的女孩林红的屁股而身价倍增。镇上众多的男人(结婚的和未婚的)都想巴结他让他详细描述那个美丽屁股的全貌,结果使他免费饱餐了几十顿的三鲜面条——那个年代几乎最美味的佳肴,同时,也让他的经商头脑初露端倪。
等李光头真正成年当上刘镇的福利厂厂长之后,猛然醒悟自己的所爱就是林红,于是让兄弟宋钢为自己出谋划策,使用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招数追求林红,得到的却是林红及其家人对他的极度厌恶,只能罢休。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让全镇男人都想入非非的林红却偏偏看上了他那个外表英俊斯文、内心十分善良羞涩的兄弟宋钢。为了维护兄弟的情谊,宋钢在数次企图逃脱都未能幸免的情况下,决定悬梁自尽,结果被李光头救下。宋钢于是离家出走,正式追求林红,并与林红喜结良缘,开始了两口子恩恩爱爱的婚姻生活。
就在宋钢结婚的那一天,李光头走进医院做了男性结扎手术,然后,拿着手术单前去兄弟的婚礼,并向众人(林红)宣布,既然得不到自己喜欢的女人,就不如绝后。说完扬长而去。
对性的态度的改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李光头天生的生意头脑使他成了刘镇的富豪,从那以后,他的“性欲”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发泄对象。他用钱买到了各种各样的女人,与她们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性关系。因为“未婚”,他的行为不属于“绯闻”,所以,照样当他的“成功企业家”。然而,在与如此之多的女人睡觉之后,他却发现她们之中竟然没有一个是处女。于是,他突发奇想,宣布在刘镇举办全国首届“处美人(女)竞赛”。全国的“处美人”纷纷赶来,把刘镇挤得水泄不通。刘镇人民大饱眼福,李光头和裁判们也兴奋异常。与此同时,有一个专门出售“人造处女膜”的骗子出现了,在比赛期间,他向那些所谓的“处美人”们售出几百个国产和进口的人造处女膜,发了一笔小财。而李光头在与两名他最中意的“处美人”睡觉时也发现了她们处女膜的破绽,连声感叹世风日下。
小说中描写的对性观念的彻底颠覆是在李光头与林红发生关系之后。林红从一个对丈夫恩爱有加,对别的男性都嗤之以鼻的好女孩,在李光头成为富豪之后,竟然也开始大大降低了原先对他的厌恶,继之以产生好感,最后,竟投入了他的怀抱。李光头动物凶猛的做爱方式与宋钢的缠绵悱恻完全不同,令她享受到不同的快感,在充满负罪感的同时,离不开李光头。整个小说的高潮发生在李光头要林红去修复处女膜,并在处女膜修复之后作最后一次爱。就在那一次做爱接近尾声的时候,李光头接到了他的兄弟宋钢卧轨自杀的噩耗。两人同时失声痛哭,从此分道扬镳。
然而,在失去丈夫的同时失去丈夫的兄弟李光头的林红,半年之后却在刘镇开了一家商店,专门经营男女的性用具,成为刘镇的一大热门场所。从林红的蜕变中折射出来的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堕落,身在其中的人似乎不仅不以为耻,甚至有反以为荣的嫌疑。
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描述的是由金钱带来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扭曲。在革命年代的穷日子里,李光头和宋钢最想吃的就是大白兔奶糖和人民饭店的三鲜面。在地主出身的父亲被关进“牛棚”之后,兄弟俩常常只能吃到夹生的米饭,而菜更是没有。在没有菜的时候,他们就用粗盐和酱油下饭,并能从咀嚼粗盐的一刹那,体会出盐的鲜味(余华对忍饥挨饿的描写向来精彩,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都有体现)。因此,在兄弟俩长大成人后同时拿到第一笔工资时,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吃一顿三鲜面。后来李光头成了富豪,食欲满足之后就开始了“性”的追逐。相反,宋钢却是一直在国营单位工作,手头一直紧巴巴的。下岗之后,又去干过各种各样的杂活,或扛大包,或卖鲜花,或去石灰生产厂工作。为了多挣钱让林红过得幸福,他每天加班加点扛大包,结果扭伤了腰。在石灰厂工作因为粉尘的侵害,又得了肺病。然而,他自始至终不肯接受李光头的接济,就是在林红的暗示下也不肯,一定坚持要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在宋钢几乎成了“废人”,再也找不到工作时,那个前来刘镇兜售处女膜的骗子看中了他的善良老实,就雇他做了帮手,带他走出了刘镇,去全国各地兜售各种“保健产品”:如“丰乳霜”、“男性xx增大丸”等等。他们去四川,下海南,进广州,生意却一直不怎么景气。宋钢觉得无颜回家见林红,所以,坚持着对这些“骗子产品”的销售。为了增加“丰乳霜”的销量,他甚至挺身而出,听从那个骗子的诡计去做了隆胸手术,现身说法做广告,把自己弄成了一个不男不女的产品代言人。为了钱,一个堂堂的五尺男儿竟然能够背井离乡,忍受如此屈辱,叫人欲哭无泪。
再说刘镇上的几个小业主:童铁匠、余拔牙、王冰棍。童铁匠虽然当时没有投资入股李光头的生意,但凭他自己在生意上的聪明才智,后来也开起了几个连锁的工具店,生意颇为兴旺。他有钱之后,在自己的老婆因病拒绝与他发生床第之欢时,就去了林红开的商店,每星期几次,节假日还要挑选高价的颇有姿色的小姐。而他老婆不仅同意,每次还都亲自陪同他去,并帮助他选择对象!余拔牙和王冰棍的致富则纯属李光头的关照,他们入了股,后来李光头做大了,自然也就成了富翁,而且李光头还给了他们公司副总裁的头衔。余拔牙有了钱,就关闭了自己的拔牙诊所,去全世界旅行。而且他还“唯恐天下不乱”,总是挑选那些经常发生示威游行的国家,一到那儿,就积极参加游行队伍,虽然外语一句不会,但照样举着拳头与别人一起高呼口号。有一次他的面孔居然还出现在中央台转播的世界新闻中,让王冰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而王冰棍虽然不再卖冰棍了,却也无法真正地履行自己副总的职责,但每天闲逛又很难受,所以他就提出给李光头的公司当门卫。于是,他把自己的门卫办公室修建得像总统套房一样高级豪华,里面应有尽有,享受金钱给自己带来的富有生活。
《兄弟》中还有对“文革”血腥残忍一面入木三分的刻画,更有相当生动的人物个性塑造。而整部小说透露出来的历史纵深感则与《活着》十分相似。(2006年10月于美国西雅图)
((Juno)
在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中,只有一部是非暴力的“喜剧”,名叫《菊娜》。这部影片的故事很简单,情节也不复杂,说的是一位名叫菊娜的高中女生意外怀孕生子的整个经过。之所以提名最佳影片,恐怕与整个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乐观,不管遭遇什么困境,永远看到事物阳光美好的一面。
仔细想一想,在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高中少女的生活中,最“可怕”的事件可能就是意外怀孕了。记得在心理学的教科书中曾经有专门讨论“心理压力(stress)”的章节,其中列在压力源(stressor)榜首的就是“意外怀孕”。因此,当我得知表现这个题材的电影居然被列在“喜剧”范畴的时候,实在颇感费解。直到看完了这个电影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深藏在美国文化中的乐观主义,以及这种生活态度对个体处理压力事件(应激事件)的重要影响。
影片从一开始就直接将菊娜意外怀孕的事交代清楚:头发扎成马尾巴的菊娜提着一桶橘子汁,边喝边走,边走边喝,走过一个又一个店铺,最后,在一家小卖部门口停下来,把已经喝空的塑料桶扔进垃圾箱,推门进去,在架子上拿了一个测孕计,走进厕所,然后,把测出来的结果给她认识的小卖部的工作人员看,以确信结果呈阳性。她这已是第三次光顾此店,而且每次结果都一致,因此,怀孕俨然已是既成事实。菊娜非常沮丧,回到家,准备了绳子,挂在院子里的树枝上准备上吊自杀,刚把头套上去,就钻了出来,然后把绳子扯断了。接下来,她就开车来到和自己发生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关系”的男同学家,把怀孕的事告诉了他,并问他该怎么办。面容敦厚的男同学十分恐慌,但表现镇定,回答说无论她愿意怎么处理,他都会支持。菊娜于是与好友商量该如何将此事告诉自己的父母,最后决定如实相告。父母震惊,但表示理解,尤其是菊娜的继母,十分镇定,并一起讨论应对措施。大家首选“堕胎”,于是,菊娜就在某一天的下午独自去了诊所。没想到在诊所门口就遇到了高举牌子反对堕胎的示威者,其中一个居然还是菊娜中学里的同学。菊娜有些犹豫,但还是进了诊所。在填表等待期间,菊娜越想越不妥,最后,冲出了诊所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喜剧”从这里开始。孩子生下来可以,但是谁来抚养呢?一个高中生显然不可能承担父母的责任,而且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前途也很不利。菊娜虽然性格突出,但还是一个品学优良的学生,她反复思考之后,决定将未来的婴儿送给渴求孩子的已婚夫妇。她和好友一起在报纸上研究那些“征婴广告”,终于发现一对非常理想的白领夫妇,结婚五年未育,盼子心切。菊娜将此决定告诉父母,父母均表示支持,父亲更亲自陪同菊娜去该夫妇家签约。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喜讯显然让那个年轻少妇欣喜得不敢相信,反复询问菊娜有没有别的要求。菊娜说,“我只是想给孩子找个幸福的家庭和爱她的父母,我并不想‘卖’他赚钱。”
菊娜的肚子于是一天一天大起来,但她还是天天去上学,好像无事一般,我行我素。倒是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和她的肚子,如同怪物。然而,与她发生了“关系”的那个男同学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她,主动问她有没有可以帮助的地方,却统统被菊娜拒绝。与此同时,菊娜越来越关心那对即将领养婴儿的夫妇,每当自己肚子里的胎儿有一点进展,就及时向他们汇报。尤其是当超声波第一次显示出胎儿的心跳时,一检查完她就直奔那家报告喜讯。令她吃惊的是,就在胎儿即将出生的前一个月,那对看上去如此完美无缺的夫妇却办起了离婚手续!到底还要不要把孩子送给这对夫妇呢?菊娜痛苦万分,开始严肃认真地思考感情/爱情的持久问题,反思自己与那个男同学的关系,自己的感情取向,最后,终于体会到其实自己还是很在乎/爱那个男生的,于是用独特幽默的方式向男生表白了自己的喜爱,并当面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婴儿终于在医院呱呱落地,菊娜则精疲力尽。十月怀胎的过程结束了。年轻夫妇已经离异,但即使如此,白领女子依然执意领养菊娜的婴儿,菊娜同意。她于是重新回到从前的生活,与男同学正式开始恋爱,两人一起在初夏的早晨在家门口弹起吉他,含情歌唱。
这一件本来可能让少女轻身、让父母丢尽颜面的“丑”事,居然可以有一个如此完美、皆大欢喜的结局(一个生命被保留下来,菊娜看清男生对自己以及自己对男生的真实感情,年轻少妇得到多年渴望的婴儿),没有客观、冷静、阳光的心态不能完成。扮演菊娜的少女演员自然清新,既十分入戏,又有第三者的洒脱,辛酸中带有幽默,幽默中夹杂辛酸,叫人在笑的同时又感动得想哭,被提名得奥斯卡女主角奖也就不算意外。而影片留给人的温馨感觉,会让人感到即使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也可能诞生一片阳光的天地。
是啊,其实怎么生活都可以变得美好,只要有积极明朗的心态就成。(2008年2月于美国西雅图)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望子成龙”,意思是天下的家长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很少有满足的时候。因此,当孩子考了95分回家,家长不是说你考得这么好,而是问“你怎么把那5分给丢了?”如果孩子得了第二名,家长就说“怎么没得第一名?”如果得了第一名,那就是“下次要再接再厉。”所以,很少会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超过了他们对他/她的期望,而我却恰恰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家长之一。
我的女儿贝贝今年十三岁,上8年级(初二)。其实在她上小学之前带给我的种种惊喜我已经《平衡—— 工作和生活的艺术》中(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有过描述,而她上学以后的事我却还不曾好好地记录(惭愧:))。回想起来,她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应该是在我们刚搬到西雅图的时候。那时我们听说西雅图地区的公立学校都设有“天才班(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就想让她去试一下。因为搬家之前她在Montessori上学,所以,没有全国统考(Iowa Achievement Test)的成绩,而她又错过了西雅图“天才班”的考试时间,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进行智商测验,用该测验分数来鉴定她能否进“天才班”。想想自己学习心理测验这门课时测过自己的智商,好像不算太高(当然也不蠢:),因此,没有抱太大希望。又加上当时我们刚搬到西雅图一个星期,而且我自己又要去香港讲学,不能陪她去。而且我知道智商测验永远无法准备,况且我崇尚自然学成,因此,就完全放松由她去了。
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还在香港。记得当老公告诉我说贝贝考得很好,达到“天才”水平时(高于135分),我都不敢相信,完全喜出望外!为了不把此事小题大做,我们一直将这次考试的结果对贝贝保密,至今也没有告诉她她,的IQ究竟是多少,她也从未问过我们。
贝贝是个小书迷,自从识字以来,就天天捧着一本书,沉静在书所描述的世界里。记得她六岁时就开始看一套“Babysitter”的小说,对Babysitter的故事很感兴趣,看到有趣的地方就哈哈大笑。后来又对有关动物的书入迷,尤其是马,把各种各样马的名字、外形特征、起源何处、迁徙何地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对一套讲女孩骑马的故事完全进入角色。自己看不够,还要讲给我听,让我也记住,并且不断考我。同时,她又开始画各种各样的马,神态动作各异,不知厌倦。不可否认的是,她画的马确实很有灵气,而且都不是临摹的,完全是她自己想象的产物。
说起画画,她也曾经带给我一个惊喜。那时她上幼稚园,才五岁。有一天,老师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让孩子们拿出一张白纸,然后打开录音机,录音机里随即响起美妙的音乐。老师说,在你听音乐的时候张开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你在音乐里听见、看见的东西,然后,把它画在白纸上。小朋友们于是开始边听边画。贝贝也开始画了起来。一会儿,她就画了十几只鸟,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振翅飞翔,在那个方向的顶端,她画了一个金黄色的太阳。然后,她拿出蓝色的铅笔,把小鸟之间的空隙处都涂上蓝色,象征蓝天,而把小鸟留白。在还没有把蓝色都涂满空隙的时候,老师说下课时间到了,大家可以出去玩。可是贝贝没有动,她还在坚持把所有的天空都涂成蓝色。老师没有打搅她,等她完成之后,老师走过去,立刻被画面震慑。老师后来将此画送到学校,学校把它做成明信片,为学校募捐之用。我看到这幅画已是后来的事,这个故事也是后来老师讲给我听的。
贝贝的艺术天分估计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未教过她画画,也没有请过老师,她自己喜欢,有空就画。后来她又喜欢陶艺,正好我们本地的“男孩女孩俱乐部”开了陶艺课,我们就让她放学后自己坐校巴过去,每星期一次。陶艺课程比较复杂,第一节课用湿土捏出自己想做的东西的形状,然后老师带去烧窑,第二节课上釉彩,然后,再烧一遍才成。她连续去了两年,于是家里就有了许多陶艺器具,碗啦,盘子啦,花瓶啦,水果大盘啦,还有动物如马、浣熊、蛇、甲壳虫、斑马等等。有一次她上釉的一个大狮子头被选上去拍卖为俱乐部募捐,我们去看展出的时候,发现那个狮子头边上装点了很多稻草(象征狮子的头发),很有艺术的味道。在仔细一看,发现已被人竞标买走,标价80美元!后来她做的一个航海灯塔又得了地区冠军去参加全国比赛,让我又惊喜一次。
看她在文学艺术领域挺有内在兴趣,我们就一直在想是否能培养她对数学的兴趣。这个机会的来临是因为她班上另一个学生母亲的建议: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然后,去参加州里的各种数学竞赛。我对竞赛一向不热衷,但为了培养贝贝的兴趣,就问她想不想参加这个兴趣小组,没想到她态度积极,不需我做任何说服工作(小惊喜一个)!于是就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完全由学生的家长自己组织,包括练习场地、辅导内容、组织讲解、准备讲义练习题等等。对贝贝有一点不理想的是,小组里其他的学生全是男生,而且这个年龄又是男女没有社交往来的年龄,她比较孤独。我一开始怕她没多久就要求退出,没想到她倒是一点也没有抱怨,于是就坚持下来了。而他们小组第一次在全华盛顿州数学冠军赛上的首战告捷,就从此奠定了贝贝对数学的内在兴趣。看一看这几年她在数学上取得的成绩,完全可以说是惊喜不断!
2002年:华盛顿州数学冠军赛五年级组小组第二名(她实际上四年级)
华盛顿州“数学真酷”(Math Is Cool)竞赛个人第二名
2003年:华盛顿州数学冠军赛六年级组小组第三名(她实际上五年级)
华盛顿州“寻找天才”考试(由John Hopkins大学举办)五年级组数学第二名
2004年:华盛顿州 “寻找天才”考试(由John Hopkins大学举办)六年级组数学第一名
2005年:华盛顿州数学冠军赛七年级组小组第三名
以上这些比赛都是在全州甚至全国范围举行的,参加的又都是本来学业就非常优秀的学生,每次我们都不期望她去得奖,只鼓励她有兴趣参加,所以,每次看到她榜上有名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comprehend。我估计这对贝贝本人也是一样,每次看她的反应,她总是淡淡的,从来没有上蹦下跳的时候,在领奖台上也十分稳重,但我想她内心深处一定是充满喜悦的。
有了文学、艺术、数学,另外一项对心智发展十分重要的就是音乐。因为我个人热爱古典音乐,尤其对小提琴奏出的音乐如痴如醉,所以,就比较专断地为贝贝选择了小提琴这个难度较高的乐器。当然,我们从来没有把她培养成音乐家的梦想,只希望她对音乐产生兴趣,从中能够领悟到生命和情感的美丽,增加一个看待生活的角度。六岁半的时候,我们让她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先跟随日本有名的Suzuki学琴法,然后就自己找私人老师,幸运的是在西雅图这个藏龙卧虎之地,我们找到了原先在NBC拉过第二小提琴的盖洛斯先生。老人自己的琴艺之高,对学生的要求之高,都常令我惊讶。他指导的学生在各个层次的都有,有时我感到让她来教贝贝这个初学者,都是对他才华的浪费,但是他热爱孩子,每次见到贝贝总是又亲又抱,然后,才严肃认真地教学。在老人的指导下,贝贝长进很快。老人总是跟我说贝贝的悟性很好,老师指出的地方她都会认真去改,不犯第二次错误,而且练习很认真,持之以恒。其实,学小提琴的艰苦我能体会,因为一开始我准备自己与她一起学来增加她的兴趣,可是,没多久我自己就坚持不住了。不说托小提琴的那只手几分钟就开始发酸,而且要把每个音符都按得准确,不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是小提琴比钢琴难学的重要之处,这也是之所以很多小孩学了不多久就放弃的原因。为了让贝贝能够坚持学下去,后来我就改成陪她练习,就是她练琴的时候坐在边上,向她指出老师讲过的问题,鼓励她、赞扬她。她拉的好听的时候给她鼓掌,或在一边闻“鸡”起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这个练琴的习惯终于养成,从去年开始,我终于不再过问她拉琴的事,全部由她自己负责。而她这些年的不断进步,也带给了我许多惊喜。
从十一岁开始,贝贝有资格去参加本地的青少年管弦乐队,但能否入选,要经过考试(audition)。西雅图地区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水准较高,在全国小有名气,据她的小提琴老师说很难考进。但她第一次去考就考上了。于是,除了练习老师布置的乐曲之外,还得练习乐队的曲子。因为进乐队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有一年她同时在三个乐队演奏:西雅图青少年管弦乐队(SYSO)、Bellevue青少年管弦乐队(BYSO)和她所在学校的弦乐队。我们劝她舍弃一个,她都不肯,好不容易今年总算放弃了一个。因为Bellevue离我们家更近,就继续在BYSO。这个乐队按水准高低分四个分乐队:debut,premier,sinfonia,youth。贝贝第一年考进premier,第二年考进了sinfonia,而今年则考进了youth,每年升一级,这是对她琴艺进步的认可。每一次演出,乐队都要通过考试(audition)来安排座位(seating),拉得最好的是第一小提琴手,次好的第二小提琴手等等。去年贝贝在sinfonia中演出时坐在第二小提琴的位置,我们一开始都不知道,她也没有告诉我们,直到去看演出拿到节目单才知道,好一个惊喜!
更大的惊喜是今年春天华盛顿州的全州七年级弦乐队汇演。参加演出的全是七年级的学生,进入该乐队的选拔过程很复杂。首先是每个学校的乐队老师推荐自己乐队的优秀学生,然后,每一个学生要灌制一张自己演奏的录音(磁带或CD),邮寄到选评委员会,委员会经过讨论后告知学校谁被录取,某个学校被录用的学生越多,这个学校就越光荣。我记得贝贝为录音准备了挺长时间,而且第一次录音质量不好,背景噪音很大,还专门去做了第二次录音。那天是我陪她去的,她拉了门德尔松一首鲜为人知的小提琴曲前面的三分钟音乐,我当时觉得效果不错,但另外一个女生也去录音,她拉得也很不错。几个星期后,结果出来了,他们学校有四个人被选上,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一个比大提琴还要大的提琴——bass。贝贝是小提琴之一。全州汇演在华盛顿首府奥林匹亚举行。所有的乐队队员从各地赶去,清早集合开始排练,到下午四点正式表演。直到演出开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贝贝是整个乐队的Concert Master !她是首席小提琴,我们在演出之前见到她时她居然都没有告诉我们,哈!什么叫超过期望的惊喜?这就是!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就要说“我家有女初长成”了。看看贝贝的外形,个子细细高高,头发黑黑长长,亭亭玉立,俨然已有少女的风姿。而她虽然在各门学科上都出色优异,却又总是性情中和,不骄不躁。贝贝有许多友谊深厚的朋友,而她总是告诉我她的朋友们如何如何优秀,让我不必操心她会有自满情绪的产生。我因此常常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女儿,在梦中都会笑出声来。(2005年12月18日于印度Hyderabad)
我家的小女儿美眉六岁时,上小学一年级。她依然有着胖乎乎的外形,还有甜甜的笑容。然而,她在过去一年半中在知性上的成长却几乎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
先说语言。五岁的时候,美眉可以认全26个字母以及一些简单的单词,如“cat”、“dog”等。她也喜欢看书,但大部分书都是画多字少的那种,而且都要我读字,她只看画。那一年,我们送她上了全天的幼儿园。这个幼儿园与普通的公立学校不同,对学生的功课抓得很紧,而且每天都有家庭作业。第一次拿到作业时,我非常沮丧,因为实在是太难了,美眉根本就不可能做出来。作业的内容都是超出字母认识范围的,是给那些已经认识了很多单词的小朋友的。没有办法,我只能一边教她一边让她完成,十分辛苦,心里抱怨为什么学校给幼儿班的学生难度这么大的作业。记得有一天她班上的一个同学开生日晚会,好多同班同学以及家长都去了。在孩子们忙着玩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讲起家庭作业的事,都说作业的难度远远超过自己孩子的承受程度,让孩子很有挫折感。大家这么一分享,我心里才松了一口气,原来不光是美眉的问题,也是所有孩子的问题。我们于是向老师反映,要求降低难度。老师倒是不吃惊,只说这是学校的要求,如果孩子做不了,可以不做完,老师不会责怪的。并说等过两三个月后,他们自然就跟上进度了。我们将信将疑。
该学校有几个十分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班级的规模,一般美国的公立小学一个班都有20~25个学生,但是,美眉的班上只有10个人,因此,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就很多,课堂秩序也容易控制。其次,每一天早上正式上课之前,学生都要做一分钟的测试,就是在一分钟时间内把写在一张纸上所有的单词(timing sheet)都要准确地读出来,单词的数量大概在四五十个,从简单到复杂。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如果在一分钟内读不完,第二天就接着测试,直到通过为止。通过之后,再给一张新的难度相对更高一些的单词纸,接着读。每一张单词纸上的词汇都来自同一本书,当学生能在一分钟内准确读出每一个单词时,作为奖励,就允许他们去读那本书,那时,他们对书中的内容就全部读懂了。
就这样,美眉在上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通过了40张单词纸,自己独立阅读了40本书。我们家里的书比学校的这些书要稍微难一些,美眉也会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注意到,一开始她的阅读速度很慢,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而且读上几分钟,就累了,要我读给她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概三个月之后,她阅读速度就大大提高了,能够整个句子连起来读了。学校每个月都有book order,每次拿到,美眉就很兴奋,一定要和我一起仔细看每一本书的广告,然后,决定我们要买什么书。就这样家里的书越来越多。当然这还不够,每个星期我们还要一起去图书馆借书回来看,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读一本。我们在一起读了很多Dr. Suess的书,还读了整套“Amelia Bedelia”的书,“Madeline”的书,以及“Mr. Man”和“Little Miss”的书。这些书有字有画,语言诙谐押韵,故事幽默滑稽,对美眉很有吸引力。
这样一年多下来,我发现美眉对书籍的热爱程度越来越高。有一天我发现她竟然一个人一声不响地坐在沙发上看书,而且是一本有100多页的章回书(chapter book),其中只有几张插图而已。原来美眉已经学会默读了!我问她怎么看起这本书,她说他们班另外一个小朋友特别喜欢这本书,她就从学校借来了。我看了一下,这是一套名叫“Magic Tree House”丛书中的一本,而这套丛书总共有三十多本。看见她很入迷,我就到图书馆的网站上去查阅了一下,图书馆里每一本都有,于是我就预订了几本。美眉那时已经办了自己的借书证,她看见我帮她订了,很高兴。后来她自己也学会了去网上订书,并查询预定的书籍是否已经到了。如果到了,她就会告诉我,要我带她去取回来。在图书馆,她也学会了自己用机器check out借的书,非常熟练。从去年秋天开始,本地图书馆正好在举办鼓励孩子读书的活动,让他们记录自己每天读过的书,如果连续二十天每天都读书的话,就可以得到一本书给予奖励。美眉一看,很兴奋,立即开始每天做记录,到现在,她已经得到了四本奖励的书籍。
而美眉现在最喜爱的书已经不是那些有字有画的了,而是系列丛书。我们经常借阅的有四套丛书,“Magic Tree House”(注重历史故事),“Arthur”(小学生在学校的故事),“Cam Jansen”(小孩侦探破案的故事)和“Powerpuff Girls”(幻想小超人故事)。她最近还对“Secret Garden”入迷,在读书的同时,自己到图书馆的网上去借了电影录像带来看,虽然是黑白片,也看得津津有味。对于家庭作业,她花两个小时就能把整个星期的作业都做完,再也不用我担心。看到美眉从一年半前还大字不识一个(“文盲”)到今天已经自己可以独立阅读这些丛书,让我惊叹孩子认知发展的速度。
再说数学,也是如此。五岁时,美眉能够流利地数数,从1到100,英文、中文皆行,但是,要做加减法,就完全不会,除了1+1之外。上幼儿班之后,数学老师也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做一分钟测试,从最简单的加法如1+1,1+2,1+3开始,到两位数需要进位的加法。每一张纸上大概有30~40道题目,全部靠心算完成。每个学生也是按自己的进度进行,通过了简单的,就给下一张稍难一些的。关于加法的所有timing sheet都通过之后,就开始减法的timing sheet,然后是乘法的,除法的。在上完幼儿班的时候,美眉已经通过了全部加法和减法的timing sheet,也就是说,对于两位数的加减法,进位的和不进位的,美眉都已经掌握了。从上学期开始,她开始了乘法的timing sheet,到现在已经到了混合乘法部分,马上就要结束乘法,进入除法的运算了。
与数学课连在一起的是科学课,由同一个老师上。美眉对科学课的兴趣更加浓厚。第一个单元他们学习与三文鱼有关的知识(西雅图地区是三文鱼的出产地之一),从三文鱼的出生到老死,三文鱼的种类和外形、三文鱼的特性(能同时在淡水和咸水中生存)等她都觉得很有意思,每天回来就要讲给我听,然后考我。与此同时,他们还画了巨大的三文鱼,给鱼涂上颜色,挂在墙上。另外,学校还专门组织学生去了学校附近的三文鱼养殖场观看三文鱼的活动。后来他们又学习分子结构,画液体、固体和气体的分子结构图,她也很喜欢,回家后就说个不停。现在他们开始讲一些与science project有关的题目,她回家后就想试验,还自己上网去观看了全国小学生science project得奖的网页,显示给我看各种有趣的发明。
从去年秋天开始,美眉也开始学习小提琴了。我曾经写过她对音乐的感觉和天分,也写过她如何模仿姐姐拉小提琴的神态,但我们一直都没有刻意去培养发展她的音乐天赋。过了她的六岁生日,我终于觉得应该让她学习乐器了,第一选择当然就是小提琴(这与我个人对小提琴的钟情有关)。我一直崇尚日本的Suzuki教学法,认同Suzuki先生关于小提琴学习的哲学思想,所以,就为美眉找了一个受过Suzuki专业训练的老师,每个星期有半个小时的private lesson。这个老师原籍日本,在西雅图地区小有名气,尤其以对学生要求严格出名。与老师见面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老师从小就是在Suzuki先生的亲手培养下成为小提琴教师的(她曾经在数个大学任教,现已退休),应该算是Suzuki先生的真传弟子了。
从第一节课学习拿琴的姿势,握弓的姿势到现在,美眉总共上了14次课。每一次去上课的时候,老师都会让她拉上一次学过的内容,每一次,老师都对她赞扬不已,说她各方面都掌握得很到位。老师说,她很少这样表扬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整天听她批评的。在我们前面时间段的那个学生,跟她学琴已经有9年的历史,在我听来已经拉得很好,但是,每次我们去的时候,都听到她在指出他的问题。看来,美眉是确实拉得好才得到她的表扬的。这让我们很高兴,美眉学琴的劲头也更足了。她现在已经能够拉第一册书中的8首曲子,是所有同期学生中进展最快的。更好的是,她对这些曲子百听不厌,而且能够很快记住每一首曲子的指法,她的音乐天分终于有了施展的地方:)。
美眉还喜欢画画、唱歌和体操。她去年参加本学区一年一度的Reflection竞赛,没想到她送去参赛的画(动物园)居然获得了一、二年级组的三等奖,让我们大为惊喜。唱歌更是她的偏爱,每次我把她从学校接回来时,她都会坐在车里对着自己的宠物“鸭子”唱个不停,当我夸奖她唱得好的时候,她就会说,“那是‘鸭子’唱的”。有一次坐飞机时,她也抱着她的鸭子唱个不停,我们已经习惯了,就根本没有在意。等到飞机到达终点时,坐在我们前面的一对夫妇站起来看她,说她太可爱了,这么快乐,一直在唱歌,他们一定要看一看这个小女孩是什么样子的。弄得美眉特别不好意思,脸都红了。
美眉的成长应该是众多孩子成长的一个写照。作为父母,看着孩子这样长大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2007年2月于美国西雅图)
在许多孩子的心目中,圣诞老人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今年7岁的美眉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记得从两年前她学会了写字开始,每到12月份,就会给圣诞老人写一封信,然后,交给我要我帮她去寄。我看见她在信封上写着:北极圣诞老人收。我每次都答应,然后,趁她不在家的时候悄悄打开信封,看一下信的内容。她的信通常是这么写的:
Dear Santa, I’ve been very good this year in school and at home, so I would like to get the following presents from you. Thank you. Merry Christmas! Love, Meimei.
亲爱的圣诞老人,这一年我都很乖,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如此,所以我想在圣诞节的时候得到下面几件礼物,谢谢。祝你圣诞快乐!美眉
她一般会写上两到三件礼物的名字(还不算贪心),比如,前年她说要一套My Little Pony(我的小马)的玩具,还要芭比娃娃。今年她正对一套写具有各种魔力的小精灵的丛书入迷,就写了Stickers(小贴纸)和fairies(小精灵)。然后,她就会问我信寄出了没有,什么时候寄的,要在路上走几天才能到北极,圣诞老人会不会收不到。我们最近几年的圣诞节都没有在家里过,因此,家里人彼此赠送的礼物总是在出门旅行前(圣诞节前几天)就打开了。为了不让美眉失望,我们就会把“圣诞老人”送给她的礼物包好了之后在我们离家之前放到圣诞树下,所以,等旅行回来时,美眉一眼就能看见礼物,让她相信圣诞老人在除夕时真的坐着由8头鹿拉着的车,从烟囱里跳下来实现了她的心愿。
接连两年美眉都从“圣诞老人”那儿得到了她所有想要的礼物,她真是太高兴了。每次玩那套“我的小马”玩具的时候,她都会对别人说这是圣诞老人送给她的,脸上的表情十分陶醉。有一天,她对我说,圣诞老人送礼物太辛苦了,我们应该给他准备一些吃的东西慰劳他。我问她,圣诞老人喜欢吃什么?她回答说当然是曲奇饼干和牛奶了。我说没问题。然后她又问我,圣诞老人到底会从哪一个烟囱下来呢?因为我们家里有三个壁炉,所以,她不是很确定应该把东西放在哪个壁炉的架子上。看着她这么认真可爱的模样,实在让我忍俊不禁。
今年的圣诞节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又将出门旅行。“圣诞老人”的礼物已经包好藏在美眉看不见的地方,只等着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圣诞树下。圣诞老人爱吃的曲奇饼干也已准备就绪。嘘!这是一个秘密,千万不要告诉美眉。
我知道,迟早有一天美眉会知道圣诞老人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只希望这一天不要来得太早。(2007年12月于美国西雅图)
(照片游记)
离开海德拉巴(Hyderabad)之后,我和家人在德里(Delhi)相聚,然后一起游览了德里、阿格拉(Agra)、杰珀(Jaipur)—— 印度的金三角旅游胜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有著名的印度之门(India Gate)、总统府、甘地纪念馆和一些古代君主的陵园。阿格拉是著名的塔吉马哈(Taj Mahal)的所在地,杰珀有“粉色城市(pink city)”的美称,以其城市的独特风格和盛产宝石闻名于世。这三个地方的古迹令人叹为观止,而城市的混乱和肮脏则叫人张口结舌。在惊叹印度古建筑之辉煌和现代居所之简陋的同时,我注意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印度人对大门的重视。首先,是差不多每座房子前(只要有条件的),都会装一个大门;其次,是这个大门的设计和图案常常很有艺术性和装饰性,不管是铁门还是木门,不管是空门还是实门,皆如此,表现出印度人民在纷繁辛劳的生活中对美和艺术的执著追求,有照片为证。
照片1:印度之门 (德里) 照片2:总统府前的雕花铁门(德里)
照片3:孔门中的塔吉玛哈(阿格拉) 照片4:古堡中的空门(海德拉巴)
照片5:古堡之门(杰珀) 照片6:门中之门,门后有门(杰珀)
照片7:鲜花之门(杰珀) 照片8:孔雀之门(杰珀)
(2006年2月于美国西雅图)
在印度的古迹中,令我最为难忘的就是它的建筑和石刻/石雕艺术了。尤其是那些石刻,在印度旅行的那段日子里,不仅白天被它包围其中,到了夜里竟然还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据说塔吉玛哈(Taj Mahal)整座建筑都由纯白色的大理石建成,那时尚无能在大理石上久留的颜料,因此,该建筑上所有的彩色嵌花都用的是带颜色的石片,从几个国家运来之后,经过修整而镶进大理石之中的。这是这座建筑之所以历经几百年还依然面目鲜亮的重要原因。在印度,除了塔吉玛哈,其他用白色大理石构建的建筑就是印度神庙了。这些神庙近年来陆陆续续在印度的许多城市出现了,据说它们都是由印度最富有的商人们捐助的。因此,在我看来,在印度最值得看的除了古迹,就是神庙了。神庙的大理石建筑中也到处都是石雕和石刻,只是内容都与神有关。
那些精美的石刻/石雕几乎在所有历代统治者居住过的宫殿中都无处不在,柱子上,廊檐上,门框上,穹顶上;有的整个窗子就是一块大理石的石雕,即透光,又透气,一举两得。在杰珀还有一样有名的艺术,就是镜艺(mirror art),在墙上除了雕花、彩绘,还镶嵌了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镜子,亮晶晶的,更增华丽的色彩。以下是一组照片。
照片1:孔雀石刻(海德拉巴) 照片2:门框石刻(海德拉巴)
照片3:石刻扶沿(塔吉玛哈) 照片4:大理石镂空雕花
照片5:大理石刻花(塔吉玛哈) 照片6:彩色石片嵌花
(2006年2月)
京ICP备06004481号 Copyright 2002 - 2006 ITGov.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