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的跨文化管理 (第二版)是全球化人才储备首选读物之一。 1.生动翔实的案例,恬淡幽默的语言 2.引人入胜的练习和角色模拟 3.电影中的跨文化知识 4. 跨文化交往的危险区域 5.跨文化沟通和谈判中可能出现的陷阱 6.跨文化团队建设的艰辛 7.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8.全球化职业旅程的酸甜苦辣 最前沿跨文化管理理论 文化理念对企业的战略导向、组织架构、制度建立的深刻影响 文化融合、文化多元的益处,和培养全球化经理人的良方
这是一个小小世界
“这是一个小小世界”(It's a small world),是迪斯尼乐园里的一个大景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15年前。那时,坐着无人驾驶的小船,缓缓地驶进“小小世界”的石洞门,便看见了世界大同的景象。穿着各国服装的儿童站在小河的两岸,载歌载舞,歌声重复唱着:
这是一个充满欢笑的世界 It’s a world of laughter
也是一个充满泪水的世界 and a world of tears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It’s a world of hopes
也是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 and a world of fears
我们都应意识到 There is so much we all share
人类共享如此之多 it’s time that we are aware
这是一个小小世界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 There is just one moon
和一个金色的太阳 and one golden sun
灿烂的微笑对所有的人 And a smile means
都是友好的表达 friendship to everyone
即使山峦分界地区 Though the mountains divide
海洋浩瀚无垠 and the oceans are wide
这依然是一个小小世界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不知怎么,听着童声,心里就很感动,有如看到理想就在眼前,很美好,但又有不知究竟何年何月能实现的复杂体验。
今天再去“小小世界”,不知是由于自己阅历的加深还是因为看了多遍,昔日的感动不再,倒觉得“小小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现实。在这短短的15年中,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大大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日益加速增容的飞机已经显著缩短了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使得去国外旅行就像在国内省际间来往一样,便捷快速。再看我们今天使用的物品和工具,穿戴的衣服和首饰,甚至吃的蔬菜水果、喝的咖啡可乐,无不来自世界各地。美国设计深圳组装的计算机,日本设计加拿大组装的汽车,意大利设计中国缝制的时装手袋,瑞典设计中国制造的家居用品,德国研制中国生产的家电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从小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去想可乐、麦当劳和飘柔是美国的产品,雀巢咖啡是瑞士的牌子,奥迪是德国车,醉时尚手机是芬兰的公司造的,家乐福是法国人开的超市。国产和进口之间已经失去了明显的界限,这两个词也越来越失去它们的使用价值。在他们眼里,麦当劳与邻里的豆浆油条店无异,可乐也和绿茶罐装饮料相似。所有这些产品和服务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切产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的确,在经济领域里,行业与行业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区分正在慢慢超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分,从而促使国家民族在文化层面的妥协和融合。高度融合的物品是表象,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渐渐融合的理念和文化,而理念和文化的融合才能促进创造大同的物品,大同的人文和大同的世界。
本书成因
想起来写这本书,是因为受了很多事件和人的影响。我15年前来美国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和管理都还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合资企业刚刚兴起,民营企业也刚刚起步,国营企业则岌岌可危。市场经济尚未出现,消费者市场、资本市场均十分不成熟,资本主义仍是意识形态的大忌。跨文化管理离中国企业似乎是非常遥远的事。然而,近2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在此过程中,各种类型的企业纷纷诞生,并迅速成长和壮大,各类职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与外国企业和商人的接触和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频繁;出现的问题、冲突和矛盾也越来越普遍,有的时候甚至越来越尖锐。更令人瞩目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商品进入中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如TCL购买法国的Thomson彩电公司,联想并购美国IBM的PC业务,海尔、华为开拓海外产品市场。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或与外国公司携手合作共创新品市场,或为外国公司做供应商、代销商、产品制造商,或充当咨询服务机构为外国公司在中国顺利运作牵线搭桥、出谋划策。这时,跨文化管理学就成为一门不可缺失的学问。
从个人的角度,由于自己在中国生活过25年,受到中国文化的充分熏陶和浸染,对中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验。到了美国,才发现很多自己原来认同的东西受到了挑战,产生了很多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带来的困惑。在美国生活的15年中,一直觉得自己有许多的感悟其实可以对别人有所启示,可以成为他人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前车之鉴,不仅对个体与个体之间鸿沟的愈合,同时也对公司、国家之间文化鸿沟的愈合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在美国读博士时,系里有一个教授(蔡安迪斯)正好研究文化差异理论,我去上他的课时,发现阅读该课程的论文特别有共鸣,于是就开始产生对跨文化研究的兴趣,从此踏上了“不归路”。6年前,我又开始在美国教授跨文化管理学的课程,受到美国MBA学生的深切喜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跨文化理论对理解来自不同国家个体行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桥梁作用。去年夏天,我有机会给中国的MBA学生上同样的课程,发现他们对了解外国文化,并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跨文化管理学教材的缺乏,中文版的尤其如此。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我便开始酝酿本书的写作。
本书内容
本书将以文化为着眼点,用经过反复检验的跨文化理论去探索个体和群体层次的文化差异,解释我们在平日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冲突,并预测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人群之间和组织之间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从而将貌似杂乱无章的文化差异用简洁深刻的理论来梳理和阐述。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介绍有关跨文化管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家学习跨文化管理中的有效策略和技巧,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跨文化管理难题,从而成为未来的全球经理人,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书主要由3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论述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第1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第2章),用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外国影片(第3章),跨文化沟通中隐含的误解和解决方法(第4章),以及跨文化谈判中的陷阱和策略(第5章)。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奠基和理论基础。
如果说第1部分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中个体的不同,第2部分注重的则是如何使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个体求同存异,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这一部分题为“文化的融合”,主要讲述跨文化团队的先天优势和缺陷,以及如何打造卓越的跨文化团队的有效手段(第6章)。与此同时,讨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跨文化挑战和优秀的跨国公司如何超越文化差异而取得骄人业绩的做法和经验(第7章)。
第3部分我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全球经理人上,从何为全球经理人开始讨论领导的一般概念,全球经理人与普通经理人的差异(第8章),然后讨论全球经理人培养的两大视角:全球经理人自身如何培养自己和全球公司应该怎样培养胜任的全球经理人(第9章)。
本书将用生动活泼的实例和案例,引人入胜的练习和角色模拟和典型有趣的外国影片来讲述跨文化管理这个严肃话题,使读者在跨文化的旅程中,不会有枯燥劳累之感,而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丰富。
鸣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配合。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先生励扬对我的不断鼓励和全力支持。他在工作之余承担许多家务,使我得以在紧迫的交稿期限内完成书稿的写作。我也要感谢我的女儿励伊茜和励伊珊给我的理解和配合,允许我周末离开她们去办公室写作。她们是我的灵感来源。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对完善这门课程给予我的帮助,如新泽西州立大学的陈昭全教授、陈雅如教授,以及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Christina Ahmadjian教授。同时,我在美国和中国的MBA和EMBA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给我的反馈和建议,也对改进我的教案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本书的编辑张立红女士,是她的不懈努力和倾力支持才使本书得以最快的速度出版。
与此同时,我也要郑重声明本书中所有的错误都与他们无关,由我个人全权负责。因为本书是第1版,书的内容和风格可能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希望读者能够及时给我反馈和建议,以便使我不断修改提高,使本书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陈晓萍
于美国西雅图
京ICP备06004481号 Copyright 2002 - 2006 ITGov.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