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孙强、郝晓玲
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哪些?
SW-CMM是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的缩写。它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制定出来的,通过对软件组织在定义,实现,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帮助软件组织确定其现有过程能力和查找出软件质量及过程改进方面的最关键的问题,指导软件组织对软件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软件开发能力,实现软件开发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
初始级 可重复级 定义级 管理级 优化级 图 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
1. 初始级(Initial)
初始级基本上处于企业中软件开发早期的个人手工开发阶段,不具备稳定的环境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其软件过程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工作无序,项目的执行混乱,管理无章,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处于该级别的软件企业开发的软件不能很好地实现客户需求,往往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软件的开发。
2. 可重复级(Repeatable)
在这一级,建立了管理软件项目的政策以及为贯彻执行这些政策而定的措施,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实现了管理制度化。项目稳定可跟踪,新项目的计划和管理基于过去的实践经验,具有重复以前成功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并且通过管理使部分开发结果成为可以重复使用的模块,是一个按计划执行的且阶段可控的软件开发过程。
3. 已定义级(Defined)
第二级仅定义了管理的基本过程,而没有定义执行的步骤标准。在定义级,则要求实现开发过程的标准化和文档化,即制定在整个组织里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标准过程,并把这些标准以文档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起文档化的“标准软件过程”。
4. 管理级(Managed)
第四级是定量管理级。处于这一级的组织已经能够为软件产品和软件过程设定定量的质量目标,即所有的质量目标都有明确的度量指标。达到该级成熟度的组织要对所有项目的重要过程活动进行生产率和质量的度量,并建立过程数据库,使它们可以利用本组织的软件过程数据库汇集各项目软件过程的数据加以分析。企业的项目计划和项目管理的效率性及过程管理和改进的能力因此大大提高,软件产品也因此具有可预期的高质量。量化控制将使软件开发真正变成为一种工业生产活动。
5. 优化级(Optimizing)
优化级是进化的最高级。达到这个等级的组织具备足够的手段用于事先发现过程的长处及短处以防止发生缺陷;拥有丰富的软件过程成功经验的数据,并且可用于对新技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提出对本组织软件过程的更改建议;它能发现那些可能发掘出最佳软件工程惯例的合理化建议,并使之在整个组织里实现转化。如果一个企业达到了这一级,那么表明该企业可根据过程执行的反馈信息来改善下一步的执行过程,不断调整软件生产过程,达到一个持续完善的境界。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10-51657848
电子邮件:GOV#ITGov.org.cn(请将#替换为@) 。
SW-CMM把软件过程的成熟度分为五级,根据软件公司在软件质量管理方面达到的成熟程度,依次为公司定级。五级模型中的第一级实际上是一个起点,任何准备按SW-CMM体系进化的组织都自然处于这个起点上,并通过这个起点向第二级迈进。从第二级起,每一级包含了不同的KPA(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 Area),每个KPA都有明确的实施目标。如果达到了该级的所有目标,则表明达到了这个成熟级别,可以向更高一级迈进。SW-CMM体系不主张跨越级别的进化,因为从第二级起,每一个低的级别实现均是高的级别实现的基础。这五个等级如下图所示:
京ICP备06004481号 Copyright 2002 - 2006 ITGov.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