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CMM模型五个标准等级有哪些具体特征和衡量标准?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4日点击数: 作者:孙强、孟秀转 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摘要:
企业对产品与过程建立起定量的质量目标,同时在过程中加入规定得很清楚的连续的度量。作为企业的度量方案,要对所有项目的重要过程活动进行生产率和质量的度量。软件产品因此具有可预期的高质量。达到该级别的企业已实现过程定量化。建立可度量的质量和生产率目标。

CMM模型的五个标准等级有哪些具体特征和衡量标准?

第1级——初始级(initial)

过程无序,进度、预算、功能和质量不可预测,企业一般不具备稳定的软件开发环境,常常在遇到问题时,放弃原定的计划而只专注于编程与测试。第1级无关键过程域。

主要表现为:

系统开发项目没有规定的过程可以遵循;

项目开发成败主要取决于项目团队的经验和技能:

项目开发过程不可预测、不可重复;

项目之间的文档不一致。

第2级——可重复级(Repeatable)

建立了管理软件项目的政策以及为贯彻执行这些政策而制定的措施。基于以往项目的经验来计划与管理新的项目。达到此级别的企业过程已制度化,有纪律,可重复。

在第2级中,有6个关键过程域,主要涉及建立软件项目管理控制方面的内容。即:需求管理(RM)、软件项目计划(SPP)、软件项目跟踪与监控(SPTO)、软件子合同管理(SSM)、软件质量保证(SQA)、软件配置管理(SCM) 。

主要表现为:

建立项目管理过程和实践,跟踪项目成本、进度、功能;

组织采用开发过程,但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开发过程可能不同;

项目开发成败仍主要取决于项目团队的经验和技能;

可以重复早期项目的成功经验。

第3级——已定义级(Defined)

过程实现标准化。在这一级,有关软件工程和管理工程的一个特定的、面对整个企业的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的文件将被制订出来。同时,这些过程集成到了一个协调的整体。

在第3级中,有7个关键过程域,主要涉及项目和组织的策略,使软件组织建立起对项目中的有效计划和管理过程的内部细节。即:组织过程焦点(OPF)、组织过程定义(OPD)、培训程序(TP)、集成软件管理(ISM)、软件产品工程(SPE)、组间协调(IC)、同级评审(PR)。

主要表现为:

标准化系统开发过程(有时称为“方法学”);

所有项目都使用这个过程的裁减版本来开发和维护系统或软件;

每个项目都产生一致且高质量的文档和交付成果;

开发过程稳定、可预测、可重复。

第4级——已管理级(Managed)

企业对产品与过程建立起定量的质量目标,同时在过程中加入规定得很清楚的连续的度量。作为企业的度量方案,要对所有项目的重要过程活动进行生产率和质量的度量。软件产品因此具有可预期的高质量。达到该级别的企业已实现过程定量化。建立可度量的质量和生产率目标。

在第4级中,有2个关键过程域,主要的任务是为软件过程和软件产品建立一种可以理解的定量的方式。即:定量过程管理(QPM)、软件质量管理(SQM) 。

主要表现为:

标准系统开发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度量数据存在数据库里,并根据数据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管理层主动而不是被动应对系统开发问题;

系统遇到不可预期问题时,开发过程仍可以根据对问题的影响的预测和度量进行调整。

第5级——优化级(Optimizing)

最高级为五级即优化级,整个企业将会把重点放在对过程进行不断的优化,企业会主动去找出过程的弱点与长处,以达到预防缺陷的目的。同时,分析有关过程的有效性的资料,做出对新技术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以及提出对过程进行修改的建议。达到该级别的公司过程可自发地不断改进,防止同类缺陷二次出现。

在第5级中,有3个关键过程域,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软件组织和项目中如何实现持续不断的过程改进问题。即:缺陷预防(DP)、技术变更管理(TCM)、过程变更管理(PCM)
主要表现为:

根据4级建立的度量和数据分析,对标准化过程进行持续监督和改进;

调整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和最佳实践,包括调整开发过程本身;

经验教训在组织内共享,保证质量,并消除低效率。
 

京ICP备06004481号   Copyright 2002 - 2006 ITGov.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