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份:北京,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企业IT 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该体系首次提出了自主创新并适合中国国情的IT 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旨在推动我国企业界重新审视IT的战略价值——通过开展IT 商业价值评价创造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中国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IT 商业价值评价 直面IT投资面临的重大难题
IT面临的问题首要的是IT价值交付问题,即著名的“IT生产率悖论”。全球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oach教授于1987年4月22日在《全球经济论坛经济时事通讯丛刊》上发表了题为“美国技术的两难境地:对信息技术的剖析”的文章,在该文中,他指出“计算机化的迅猛增长与经济绩效之间没有多少关系,对那些‘信息工人’人数多的经济部门尤其如此”。在198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悖论”:“你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到计算机时代的影子,但是在经济统计年鉴上除外”。索洛指出,有很多企业虽然经过长期和巨大的IS投资,但是这些投资很难从企业的经营业绩中体现出来,或者即使实际上有贡献,也很难界定这些投资到底为企业创造了哪些贡献,信息化投资和耗费与企业得到的业绩回报不成比例。美国年营业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中,有90%的企业都遭遇过信息化失败。根据一项经过长达5年,对全球很多典型企业进行长期跟踪的调查显示:企业信息化存在巨大的风险,企业信息化就像是一个黑洞,不断的吸进去钱,但取得的效果不佳。2003年,全球的金融服务企业在IT方面的投资金额超过了2350亿欧元,这些费用占了大型银行整体非利息支出的15%-22%,但据调查发现,只有31%的受访者表示已经从投资中回收(Knight,2005);1997年Strassmann提出“浪费在计算机化上的钱比它创造的钱要多”(Popper,2000)。根据我国商业部的研究数据,2007年中国行业信息化投入为4236.2亿元,比2006年的3703.3亿元增长了14.1%。不管从哪一个角度,4236.2亿元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其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年IT投入的增长率远大于生产力的增长水平,更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大量无效投入。
IT 商业价值评价 化解“IT生产力悖论”
时至今日,“IT生产率悖论”虽然通过IT商业价值具有滞后性、难以定量化、价值再分配性等原因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但是IT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已成为了共识。IT商业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企业对IT投资过程的正确管理。“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IT 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随着IT投资的日益增长、企业对IT依赖程度的加强,业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IT 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联合相关企业和国内外相关学研机构,最新研究制订了《IT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IT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在北京、上海等省市部分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T 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中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相关的关系,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核心要素。
IT 商业价值评价 告别IT投资“黑洞”
IT 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界定了IT商业价值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IT商业价值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以业务为中心,从综合视角设置了“战略一致性”等三项一级指标, “信息化决策水平”等十项二级指标,若干能全面反映IT 商业价值各个方面的三级指标,并区分为通用类指标、专用类指标和评议类指标。该框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同时也可以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效果的诊断和提升工具,更是为中国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机制,为企业提供解决信息化体制机制问题的“抓手”。与《IT商业价值评价体系框架》同步发布的还有《IT商业价值评价指标与指标权重》、《IT商业价值评价规则》、《IT商业价值评价的综合评分方法》、《IT商业价值评价的工作流程》、《IT商业价值评价的实施细则》、《IT商业价值评价数据采集表模板》、《IT商业价值评价问卷调查表》、《IT商业价值评价管理办法》以进一步指导IT商业价值评价工作的开展。
如需了解更多详情,请联系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企业核心IT能力框架及其评价体系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