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最初由Paul·A·David于1985年给出证明,W·Brian·Arthur作了进一步的拓展。David的故事是现在的QWERTY型键盘,这种键盘在技术上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却牢牢占据了市场。实际上,Dvorak于1932年申请专利的DSK键盘输入速度最快。David认为:由于某种原因,QWERTY型键盘使用人数占了优势,那么,由于其它类型的键盘数量上较少,考虑到硬件、软件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会在选择打字机时(键盘是由打字机演化而来)选择QWERTY。这样,QWERTY型键盘逐渐占据了整个市场。David把这种状态称之为“锁定”。后来的键盘虽然在技术上比之先进,但为时已晚。
这不仅使人想到了中国的输入法中的五笔字型。在有汉字输入法的初始阶段,由于拼音输入法较慢,且要在输入时进行选择,因而,五笔字型一推出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由于大陆人口多,因而,五笔字型迅速推广。此后,其它新的输入法再也无法与其竞争,即使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再也无法与之竞争。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有二:制度的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着显著的交易成本。这种观点是否成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路径依赖的实验
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编辑]路径依赖的表现方式
路径依赖有两种表现方式:自我强化和锁定。秦池酒业从一个县级小厂能迈向全国靠的就是广告,它从广告中尝到了甜头,这种收益刺激了它在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继续这一战略,不计成本地去夺取中央台广告标王,在一夜暴富以后还想一夜成为贵族;这就是自我强化。至于锁定,恋爱中的男女最容易被观察到。女孩爱上了男孩,但男孩有些屡教不改的恶习,朋友们都说放弃吧,多少次经验证明了要改是不可能的,但女孩一直执著地相信再下一次他一定会改的,就这样她拖了好多年…… 这不仅是“一叶障目”的问题,还含有路径锁定的因素。
[编辑]为什么会产生路径依赖
因为背后都有对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对组织而言,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效率。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
[编辑]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1]
一、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
路径依赖”原本是被阿瑟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阿瑟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人们也就相信它会更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为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迟到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
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诺斯把阿瑟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推动。通俗地讲,“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因此,在既定的制度变迁目标下,要正确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断调整路径方向,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避免陷入制度锁定状态。
制度变迁过程中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累积的。一国政治法律制度约束着经济自由度和个人行为特征,进而影响经济效益。第二,非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淀于历史过程中的。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较强的非易性,其变迁也是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内生的。在历史上虽然许多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差异不大,但经济发展路径却相差颇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和传统文化在起作用。第三,与制度相关的特殊利益集团具有保持制度变迁持续下去的推动力。因为这种利益集团与现有制度是共存共荣的,而且在各种利益的博奔中处于主导地位,只会加强现有制度,从而促使制度变迁保持原有的惯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续下去。
[编辑]路径依赖理论的现实意义[2]
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吴敬琅教授指出,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改革,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更有效。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进一步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初始的改革倾向于为后续的改革划定范围。改革能否成功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既定的目标模式,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所选择的路径。
因此,我们在作出任何一项改革决策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决策的直接效果,还要研究他的长远影响;要随时研究改革是否采取了不正确的路径,如果发现了路径偏差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免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对无效率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前期改革不规范,改革措施不彻底。
[编辑]路径依赖案例分析
案例一:铁轨间距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案例二:戴尔
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它告诉我们,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以后的人生道路。而这种模式的基础,其实是早在童年时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选择,你就设定了自己的人生。
在国际IT行业中,戴尔电脑是一个财富的神话。戴尔计算机公司从1984年成立时的1000美元,发展到2001年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是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戴尔公司有两大法宝:“直接销售模式”和“市场细分”方式。而据戴尔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透露,他早在少年时就已经奠定了这两大法宝的基础。
戴尔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酷爱集邮的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卖邮票,而是通过说服自己一个同样喜欢集邮的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尝到了抛弃中间人,“直接接触”的好处。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后来,戴尔的创业一直和这种“直接销售”模式分不开。
上初中时,戴尔就已经开始做电脑生意了。他自己买来零部件,组装后再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当时大部分经营电脑的人并不太懂电脑,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更不可能按顾客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电脑。这就让戴尔产生了灵感:抛弃中间商,自己改装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这样,后来风靡世界的“直接销售”和“市场细分”模式就诞生了。其内核就是: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把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直接送到顾客手上。
此后,戴尔便凭借着他发现的这种模式,一路做下去。从1984年戴尔退学开设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的第131位,其间不到20年时间,戴尔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时的正确路径选择,奠定了后来戴尔事业成功的基础。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自己的“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宽。以后我们可能会对这个宽度不满意,但是却已经很难改变它了。我们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开始时慎重选择“马屁股”的宽度。
案例三:135相机规格
现在的135相机规格其实还是爱迪生时代制定的。他嫌70毫米胶片电影机不好用,于是便把胶片取下,剪掉一半,再打上两排齿孔成了35毫米电影胶片,才有了专用电影胶片的小型相机,画幅24×36毫米。以后多次有人试图改进,从“半幅”(24×18毫米)到APS(24×32毫米),都半途而废,因为全世界135相机保有量实在太大了,人们不可能为了节省4毫米胶片而报废自己上万元的相机。直到不用胶卷的数码相机问世,APS规格才成为CCD的标准画幅,135相机开始被淘汰。
路径依赖原理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甩掉过去的包袱(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重要的是未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编辑]参考文献
路径依赖简介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最初由Paul·A·David于1985年给出证明,W·Brian·Arthur作了进一步的拓展。David的故事是现在的QWERTY型键盘,这种键盘在技术上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却牢牢占据了市场。实际上,Dvorak于1932年申请专利的DSK键盘输入速度最快。David认为:由于某种原因,QWERTY型键盘使用人数占了优势,那么,由于其它类型的键盘数量上较少,考虑到硬件、软件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会在选择打字机时(键盘是由打字机演化而来)选择QWERTY。这样,QWERTY型键盘逐渐占据了整个市场。David把这种状态称之为“锁定”。后来的键盘虽然在技术上比之先进,但为时已晚。
这不仅使人想到了中国的输入法中的五笔字型。在有汉字输入法的初始阶段,由于拼音输入法较慢,且要在输入时进行选择,因而,五笔字型一推出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由于大陆人口多,因而,五笔字型迅速推广。此后,其它新的输入法再也无法与其竞争,即使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再也无法与之竞争。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有二:制度的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着显著的交易成本。这种观点是否成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路径依赖的实验
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路径依赖的表现方式
路径依赖有两种表现方式:自我强化和锁定。秦池酒业从一个县级小厂能迈向全国靠的就是广告,它从广告中尝到了甜头,这种收益刺激了它在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继续这一战略,不计成本地去夺取中央台广告标王,在一夜暴富以后还想一夜成为贵族;这就是自我强化。至于锁定,恋爱中的男女最容易被观察到。女孩爱上了男孩,但男孩有些屡教不改的恶习,朋友们都说放弃吧,多少次经验证明了要改是不可能的,但女孩一直执著地相信再下一次他一定会改的,就这样她拖了好多年…… 这不仅是“一叶障目”的问题,还含有路径锁定的因素。
为什么会产生路径依赖
因为背后都有对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对组织而言,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效率。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1]
一、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
路径依赖”原本是被阿瑟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阿瑟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人们也就相信它会更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为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迟到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
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诺斯把阿瑟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推动。通俗地讲,“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因此,在既定的制度变迁目标下,要正确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断调整路径方向,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避免陷入制度锁定状态。
制度变迁过程中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累积的。一国政治法律制度约束着经济自由度和个人行为特征,进而影响经济效益。第二,非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淀于历史过程中的。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较强的非易性,其变迁也是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内生的。在历史上虽然许多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差异不大,但经济发展路径却相差颇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和传统文化在起作用。第三,与制度相关的特殊利益集团具有保持制度变迁持续下去的推动力。因为这种利益集团与现有制度是共存共荣的,而且在各种利益的博奔中处于主导地位,只会加强现有制度,从而促使制度变迁保持原有的惯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续下去。
路径依赖理论的现实意义[2]
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吴敬琅教授指出,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改革,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更有效。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进一步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初始的改革倾向于为后续的改革划定范围。改革能否成功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既定的目标模式,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所选择的路径。
因此,我们在作出任何一项改革决策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决策的直接效果,还要研究他的长远影响;要随时研究改革是否采取了不正确的路径,如果发现了路径偏差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免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对无效率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前期改革不规范,改革措施不彻底。
路径依赖案例分析
案例一:铁轨间距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案例二:戴尔
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它告诉我们,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以后的人生道路。而这种模式的基础,其实是早在童年时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选择,你就设定了自己的人生。
在国际IT行业中,戴尔电脑是一个财富的神话。戴尔计算机公司从1984年成立时的1000美元,发展到2001年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是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戴尔公司有两大法宝:“直接销售模式”和“市场细分”方式。而据戴尔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透露,他早在少年时就已经奠定了这两大法宝的基础。
戴尔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酷爱集邮的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卖邮票,而是通过说服自己一个同样喜欢集邮的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尝到了抛弃中间人,“直接接触”的好处。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后来,戴尔的创业一直和这种“直接销售”模式分不开。
上初中时,戴尔就已经开始做电脑生意了。他自己买来零部件,组装后再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当时大部分经营电脑的人并不太懂电脑,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更不可能按顾客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电脑。这就让戴尔产生了灵感:抛弃中间商,自己改装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这样,后来风靡世界的“直接销售”和“市场细分”模式就诞生了。其内核就是: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把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直接送到顾客手上。
此后,戴尔便凭借着他发现的这种模式,一路做下去。从1984年戴尔退学开设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的第131位,其间不到20年时间,戴尔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时的正确路径选择,奠定了后来戴尔事业成功的基础。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自己的“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宽。以后我们可能会对这个宽度不满意,但是却已经很难改变它了。我们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开始时慎重选择“马屁股”的宽度。
[编辑]案例三:135相机规格
现在的135相机规格其实还是爱迪生时代制定的。他嫌70毫米胶片电影机不好用,于是便把胶片取下,剪掉一半,再打上两排齿孔成了35毫米电影胶片,才有了专用电影胶片的小型相机,画幅24×36毫米。以后多次有人试图改进,从“半幅”(24×18毫米)到APS(24×32毫米),都半途而废,因为全世界135相机保有量实在太大了,人们不可能为了节省4毫米胶片而报废自己上万元的相机。直到不用胶卷的数码相机问世,APS规格才成为CCD的标准画幅,135相机开始被淘汰。
路径依赖原理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甩掉过去的包袱(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重要的是未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编辑]参考文献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