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The paper develops the Gene structure of the firm IT control capability,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IT control capability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Abstract)
Keywords-IT control; IT control capability;gene;
Tichy认为企业的基因决定了企业的能力异质性,而基因的变化发展过程就是企业能力的发展过程[6]。
本文以探讨IT控制能力基因理论为基础, 运用生物进化论和演化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分析企业IT控制能力的形成与进化过程,为企业提升IT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I. 企业IT控制能力基因结构模型
Tichy认为企业基因包括组织制度和社会架构[6];Neilson认为决策权、组织架构、信息传导和激励机制作为企业DNA四个基本要素[7];刘晔、彭正龙将基因分为理念层面和管理层面[8]。李贤柏认为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企业对相关理论及规律的适应机制构成企业基因[9];李欲晓认为企业基因包括两层:文化和人力资源是企业遗传基因中贯穿所有方面的基本要素,制度、管理方式、技术与非人力资源是企业遗传基因中的功能要素[10];丁慧平等认为人力资源和资金是构成企业基因的基本要素,战略、制度、技术、网络关系(信息传导路径)构成遗传基因的功能要素[11]。
综合以上学者观点,根据企业遗传基因的特征以及企业进行IT控制活动的要素,本文认为企业IT控制能力的基因分为三层:文化、人力资源和信息与沟通构成IT控制能力基因的基本要素,组织形成的IT控制惯例是基因的功能层要素,包括IT战略、制度与技术;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构成基因的适应演化层要素。不同企业这些基因要素的组合不同,表现出企业IT控制能力的异质性。不同层次的基因功能不同,他们组合在一起决定了企业IT控制能力的各种外在表现和演化机制。
A. 基础层要素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通常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及自身目标,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哲学,是组织成员共享愿景等企业本质特征,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和精神成果,通常包括组织成员共同的基本信念、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精神面貌、企业哲学、道德、作风及企业价值观等内容。企业生命体中统一理念的确定实际上是明确企业为什么而生存,这种理念或价值观为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框架”又称为“心灵结构”,在企业中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或制约企业发展。在企业有机体中,文化具有导向、规范或约束、凝聚以及激励等几个方面的功能[10]。
人力资源是生命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目标的活的有机体。企业生命系统的运转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是企业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同企业文化一样是贯穿企业各个方面、连接各种关系以及各个要素的重要链条,并辐射到企业组织的各个层面。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家以及其他组织成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成长之源,在各种影响企业成长的内在因素中,人力资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企业进行IT控制活动的多重主体中,各类员工既是控制主体,又是控制客体。其中,企业家具有主导力量,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与沟通是指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传递并使用信息的渠道和机制。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企业信息结构的目的是进行有效的企业信息沟通,确保企业做出正确决策,这决定整个企业经营的成败。
企业遗传基因中的文化、人力资源和信息与沟通是决定企业成长的根本要素,决定企业IT控制的基本能力,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及广泛分布性。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又决定了各种人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企业内部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文化通过信息与沟通要素与人力资源要素相互融合,不仅贯穿企业生命系统的各个方面,而且是整合其他所有要素的重要因素,并渗透到企业生命活动中的每一个层面。文化、信息与沟通和人力资源结合,并整合各种基因要素,使组合效用大于各个要素作用的简单相加。
B. 功能层要素
组织形成的IT控制惯例构成企业基因的功能层面,它决定企业IT控制功能发挥情况,本为称之为企业IT控制过程能力。纳尔逊和温特将企业惯例定义为组织在给定的时间内具有的特定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这种集合是企业在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决定了企业成长中的路径依赖特征。组织惯例是企业个体特有的生产经营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技能的组合,是组织特有的协调和配置相关资源的能力[12]。一般认为惯例是组织重复执行类似任务过程中的试错性学习以及对过去行为的选择和保留的结果,反映了组织过程的某种因果联系和经验性知识[13]。惯例嵌入到多种组织现象之中,涵盖了组织结构、规则、过程、传统、战略、技术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组织层次的隐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得以构造和运作[14]。
在企业IT控制能力基因的功能要素中,战略是最要重要的因素,它是决定企业制度、技术以及各项资源发挥作用的基础。战略必须通过一系列企业制度,借助一定的技术才得以实现。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是战略和各项企业制度作用的结果。最后,制度的实施有赖于技术的运用与创新。
C. 适应演化层要素
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外界对企业的反应机制构成基因的适应演化层要素。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现象,生物适应性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它是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的,这就导致已经形成的适应一般要落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适应性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企业作为一个存在于快速变化环境中的生命体,其基因中也具备生物体的环境适应机制。与生物体不同的是,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智慧体,可以发挥主动性,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企业可以主动寻求创新,实现企业基因变异,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基因的适应演化层表现为企业IT控制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和IT控制能力的演化,由其决定的能力本文称之为企业IT控制学习能力,并将IT控制学习能力分为适应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II. 企业IT控制能力进化过程分析
现代企业时刻面临着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无边际的、复杂的环境,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大大拓宽了企业的运营范围,空前延伸了企业IT管理控制半径;企业内外供应链的形成拓展了企业系统流程的边界和管理控制的框架范围;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层次不断加深,这一切对企业IT控制系统的构建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IT管理控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企业IT控制能力系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取决于它在变动的环境中能否应付自如。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企业IT控制能力系统的动态适应性演化,就没有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的成长是通过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即遗传、变异和选择而完成的。纳尔逊和温特在企业生物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模拟生物的企业研究模型,该模型特别强调“惯例”(知识遗传和继承)、“搜寻”(企业适应和惯例变异)和“市场选择)在企业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企业IT控制能力进化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变异、选择和保留的演化过程。
A. 遗传机制
生物基因通过遗传,把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中继续保留下去,从而保障生物种群的延续。由此可见,生物基因的遗传机制就是生物种群的生存和成长机制。同样,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基因的遗传也就是企业的生存和成长机制。不同的是,生物基因的遗传是被动的,在遗传的过程中可能会把亲代的致命基因遗传给后代;而企业基因的遗传则具有主动性,企业经过选择,把企业基因归类为优秀基因、一般基因和缺陷基因三类,企业在遗传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仅仅是遗传优秀基因,一般基因和缺陷基因则需要通过基因变异来进行优化和改良。因此,本文认为,企业IT控制能力基因遗传机制是指在企业演化过程中,通过企业遗传信息的识别、复制、整合和转化,实现遗传信息被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员工所接受的过程。通过企业优秀基因的遗传,企业各个部门都拥有了强大IT控制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企业IT控制能力遗传机制如图2所示。企业遗传信息的识别是对企业基因进行分类,识别优秀基因作为遗传信息,这是企业IT控制能力遗传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获得企业优秀基因后,将企业优秀基因在企业内部进行复制和应用,有如肯德基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样。整合是指企业的优秀基因被应用于企业其他部门或层次之后,必须获得这些部门和层次认可并与现有其他基因要素整合到一起,只有被企业接受并整合的优秀基因才能在企业内部获得真正的遗传,不然会因为企业的排斥而使企业出现不适的症状,并最终被企业中途放弃,而得不到遗传。被整合后的基因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实践,转化为接受优秀基因部门或层次的惯例,成为该部门或层次的基因。
B. 变异机制
如同生物体一样,企业赖以生活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这注定了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变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当经济、社会、技术和政治等企业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企业原有的IT控制惯例,如战略、制度、技术等必然会表现出不适应,极端情况下甚至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与沟通机制也表现出与环境的格格不入,此时企业IT控制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并与环境不匹配,控制效果变差。如果企业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企业就将不满意于其一直运转的IT控制惯例,迫切需要通过改变惯例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惯例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常是抗拒变异的。当企业IT控制能力演化的动机强大到一个临界点时,企业才会冲破惯例阻力,进行基因调整。这个过程是一种对环境和自身能力之间进行不断计算和权衡的结果。如果企业的变异能力不强,则极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衰退,甚至是消亡。因此,企业必须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学习或创新以形成新的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基因。
企业基因的变异主要通过搜寻和创新两种途径实现。搜寻就是企业在已知IT控制惯例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与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的惯例,是企业的适应性学习过程。“搜寻”可能导致修改惯例或导致用新惯例取代旧惯例。它具有不确定性,即可能存在非效率,并具有路径依赖性。创新则是通过研究开发去寻找原来没有的IT控制惯例,后者也被称为“熊彼特式竞争”,它意味着要从根本上改变原先的惯例,进行“交互式发展”。企业的“搜寻”与“创新”行为并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进行的。由于惯例中有一部分是“说不出来”的隐性知识,因此即使是“搜寻”也不可能完全的模仿或复制。创新也并不是无中生有,它必须以原来的惯例为基础,是企业学习和搜寻达到一定值时的“随机性偶遇”,其中也必定存在着模仿的成分。企业通过不断的搜寻和创新,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使得企业能够更新自己的惯例,形成新的IT控制能力,以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
C. 选择机制
基因变异后多样的结果能否持续下去,要取决于环境的选择作用。由于组织创新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却并不总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创新的结果是多样的。和生物进化相同,基因变异后多样的结果能否持续下去,要取决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市场环境是企业进化的选择主体,新的IT控制能力基因组合只有在市场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更有助于企业理念的实现时,才能被市场所选择,被企业接纳而固定下来。可见,市场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成长界限,企业的成长实质是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过程。如图3所示。
III. 结论
IT控制能力作为企业异质性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企业IT控制能力基因的三层结构模型,探讨了企业IT控制能力的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IT控制能力是由企业IT 控制能力基因决定的,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它与环境之间有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就是IT控制能力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演化机制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机制。
致谢
本论文受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Funding Project for Academic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PHR(IHLB))资助。
References
[1] Davenport T,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Aug):1998,Vol.76(4):121-131
[2] Ahituv,Niv,Zviran,et al. Top Management Toolbox for managing Corporate IT. Communications of ACM,1999, Vol.42(4):93-99
[3] Meng Xiu-zhuan,Sun Qiang,Hao Xiao-ling, A Study on Layer Structure Model of IT Control Capability, Audit Research, 2005(5),pp40-44 (in Chinese)
[4] Meng Xiu-zhuan,Hu Ke-ji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T Control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Performance,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1(8),pp151-157 (in Chinese)
[5] Grant R M. The resource2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 J ]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 1991 ,Vol.33 (3),pp114- 135
[6] TichyNoel.M.ShermanStraford. Control Your Destiny or Someone ElseWill. NewYork:HarPerBusiness,1993.
[7] Gray Neilson,Bruce Pasternack ,Decio Mendes, The four bases of organizational DNA[J ] . Booz Allen Hanilton’s Strategy Business Magazine ,winter issue,2003,(3):56-71
[8] Liu Ye,Peng Zheng-long,The Organizational Genes Model of the Firm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6,No.4 Vol.174,pp22-25
[9] Li Xian-bai, The Resarch Value of the theorotic Model of the Firm GeneJournal of Chong Qing University, pp.81-85, June 2006 (In Chinese)
[10] Li Yu-xiao, The Firm Gene and tha anlalysis of its structure,ECONOMIC REVIEW No.2,2007,pp128-134
[11] DING Huiping, FU Junyuan,LUO Bin, Evolu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Growth Capability-A Case Study 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pp615-621, May 2009 (In Chinese)
[12] Liu Ye, Yan Shu-min, Gene-like Expression of Firm’s Capability and Relevant Darwinistic Mechanism,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Vol.9,pp 407-411,Sep.2007 (In Chinese)
[13] Gao Zhan-jun, Li Yuan,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routine and its evolution,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 28, pp142-147, May, 2007(in Chinese)
[14] March Levitt, B., and J. G. Marc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8, Vol.14, pp314-340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