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评价的意义
企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多重挑战: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日益增长的客户期望。要想成功赢得竞争,就必须制定清晰的企业战略并将他们的战略实施到底。Ran Charan曾说过“大多数案例,估计有70%失败的原因不是专家们热衷讨论的高深概念所造成的,而是战略执行不到位所导致的。”要成功实施企业战略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在既定时间内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战略实现的支撑平台,而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又是以经营战略为基础,从企业战略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特点、企业自身的实力来制定的,并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因此,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的整体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略实施工具—平衡计分卡
面临内外部的挑战,企业需要更加成功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战略实施需要有效的工具支撑,而只有少数管理工具才能作为有效的基础架构来支持和推动他们的企业战略目标和实施。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平衡计分卡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管理工具,它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创建了很好的基础构架,可以在建立战略时使重点更加突出,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平衡计分卡是一个衡量、评价企业的综合计分指标体系;是一系列财务绩效衡量指标与非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的综合体;更是一种管理方法,其注意力主要放在企业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因而,卡普兰和诺顿把“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
在信息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和使用IT平衡计分卡。以平衡计分卡作为信息化战略的基础,可以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包含具有反映“硬件”的财务指标,同时又具备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软件”指标。这样,就使企业能够既能够追踪信息化所带来的业务贡献结果,又能够密切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驱动因素。
IT平衡计分卡
IT平衡计分卡可以看作是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工具。它可以将信息化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信息化的绩效评价联系起来,它把信息化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据META Group
借助IT平衡计分卡,组织能够实现以下一些目标:
(1)帮助组织树立IT价值观,建立起业务战略目标和IT目标的匹配,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基本路线,并促使企业从长期的目标考虑IT规划;为企业提供综合的信息化绩效管理框架,既总结运营结果,又注重对将来业绩的驱动情况;促进组织变革,落实切实可行的流程,通过对目标、指标和行动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使组织逐渐转变成为战略中心型组织,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和提升;作为沟通平台,为规划目标的高层领导和贡献实际绩效的基层员工二者之间的差距找到链接和沟通渠道;
(2)通过IT平衡计分卡能够使整个评价框架获得指标间的平衡,通过度量IT四个领域的性能,限制了过度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片面性;增加度量的范围,从不同角度评价与衡量IT绩效有助于加强对无形收益和有形收益的分析;合理的IT平衡计分卡可以反映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并可以将企业的策略转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明确结果指标和产生这些结果的执行动因间的因果关系。
1 业务与IT平衡计分卡
IT 平衡计分卡是为企业信息化战略和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如果没有将IT和业务之间的关系明确,就不能在IT平衡计分卡中转换和表达公司的远景和战略。因此,企业在引入平衡计分卡之前,一定要清楚定义企业的业务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目标,从战略角度进行信息化的绩效管理和筹划,将IT平衡计分卡和企业平衡计分卡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业务战略和IT战略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分析业务计分卡的基础上,再定义出IT目标、关键绩效指标、目标值和行动方案。IT平衡计分卡必须从业务战略考虑,关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在业务平衡计分卡中也需要包含基于IT的能力。
其中,业务计分卡的重点在于业务规划,覆盖整个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CEO,他主要关注的是IT的业务价值能否实现。而IT计分卡的重点在于IT规划,主要涵盖IT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CIO,他主要关注的是IT的有效性,即IT如何实现其业务价值。
2 IT平衡计分卡的构面
尽管企业类型有所不同,例如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也各有不同。但是受企业最终目标——提高利润的驱使,各企业共享一些基本目标,这些基本目标适合于绝大多数企业。罗伯特•卡普兰所创建的平衡计分卡就是针对的是绝大多数企业的通用目标,提出的四个方面也是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以卡普兰创建的平衡计分卡为基础,从信息化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出发,将IT与业务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进行关联,创建适合于绝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通用IT平衡计分卡,如图3-3所示。
(1) IT价值贡献
信息化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IT价值贡献构面主要用于评价IT投资对企业的综合影响,价值比收益的范围更为广泛。这里价值贡献主要指与企业的预期相比,IT是否满足企业的战略需要以及是否交付预期的财务收益。传统的财务视角关注信息化预算的控制以及能够从IT提供的服务中可以得到的收益,典型的财务度量是IT预算占营业额的百分数。从价值贡献的角度看待IT,不仅只考虑到财务收益,更重要的是考虑由于战略协同带来的潜在影响。例如,当实施新的营销数据库时,会减少大量由于个别询问而对程序员产生的干预,从而产生直接收益,但这个项目的真正价值在于营销人员能够将数据库集成到他们的工作中,从而产生高的交易额。表3-1列举了IT价值贡献的度量面所关注的问题:
表3-1 IT价值贡献度量面
目标 |
度量 |
企业使命目标 |
l 使命改善的百分数(成本、时间、质量、数量) l 对IT解决方案与服务的贡献 l IT收益实现情况与预期的比较 |
组合分析与管理 |
l IT投资举措评审与采纳的比例 l 旧IT应用淘汰率 l 应用淘汰计划达到的百分数 l 核心应用模块的可重用性 l 新IT投资占IT总投资的百分比 |
财务与投资绩效 |
l 内部提供的服务成本与行业标准的百分比 l IT目标预算占运营预算的比例 l 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净资产回收等 |
IT资源的使用 |
l 跨组织资源的使用比例 l 跨部门共享数据库与应用的百分比 l 具备互操作能力的软硬件百分比 |
(2) IT用户满意度
IT用户满意度方面主要从用户的视角评价IT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成本的有效性,即IT提供的服务与支持在满足个人用户方面达到的水平。这里用户主要是指终端用户、企业IT部门的内部客户。如果是跨组织的信息系统,这些用户可以是公司的客户。表3-2列举了IT用户满意度构面所关注的问题:
表3-2 IT用户满意度度量面
目标 |
度量 |
客户参与度 |
l 使用整合的项目团队的项目比例 l 联合了IT客户与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协议的比例 |
客户满意度 |
l 客户对产品交付的满意比例 l 客户对问题解决的满意比例 l 客户对IT管理与支持的比例 l 客户对IT培训的支持比例 l 及时启动的产品比例 l 满足服务级别协议的比例 |
业务支持过程 |
l IT解决方案支持过程改进计划的比例 l 通过培训使用新的IT解决方案的比例 l 新用户在经过初步培训后能够使用IT应用的比例 |
(3) IT内部过程
IT内部过程度量主要用于评价IT部门本身的操作有效性和效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IT功能本身的卓越性;二是IT在业务过程中的使用。IT内部过程关注IT部门两个基本过程的改进和度量:系统开发过程以及系统的运营过程,此外也关注其他过程,如问题管理、用户教育、人员管理、通信渠道的使用等。IT交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对客户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IT应该为用户以最低成本交付高质量服务,这只有通过优化管理过程才能实现,并且通过改进内部过程的度量准则才行。这些准则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要尽量遵循工业标准和管理。表3-3列举了IT内部过程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表3-3 IT内部过程衡量面
目标 |
度量 |
应用开发与维护 |
l 每人每小时交付的功能点数 l 在用户接受的每百个功能点中的缺陷数 l 每百个功能点中的关键失败数 l 解决关键缺陷的平均时间 l 开发周期 |
项目绩效 |
l 项目按时按目标完成的百分数 l 满足功能需求的项目比例 l 使用标准方法论开发的项目比例 l 分析与设计 |
基础设施可用性 |
l 计算可用的百分比 l 通信可用的百分比 l 应用可用的百分比 l 联机系统可用的百分比 |
企业基础设施的标准化程度 |
l 每年被审计查出与标准偏差的数目 l 系统中使用的基础设施的增加数 l 相关标准培训的比例 |
(4) IT学习与革新
IT学习与革新构面主要用于评估IT组织的技能水平以及持续学习和革新的能力。信息化过程的改善和绩效的实现最终离不开正确的人、正确的技术使用和正确的方法论。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要能够适应或者引导企业的战略方向,发挥导航器和使能器的作用,就必须让雇员为未来准备应用举措,保证在未来3-5年内交付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并将努力投入到新兴技术的研究中,顺应并引导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带动雇员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增强进而推动信息化的建设。表3-4列举了IT学习与革新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表3-4 IT学习与革新
目标 |
度量 |
工作队伍能力与开发 |
l 在使用新技术中受到培训的员工比例 l 专业人员的比例 l IT人员进行管理培训的比例 l IT预算是否有培训和发展员工的比例 |
先进技术的使用 |
l 对先进技术掌握熟练的员工比例 l 用于支持先进技术经验的资金数 |
方法论的同步性 |
l 应用方法是否新 l 熟悉先进应用开发技术的员工比例 l 使用认可的方法与工具的项目比例 |
客户满意度与保留 |
l 雇员对现存技术与操作环境支持使命表示满意的比例 l 员工的交易额 |
IT平衡计分卡各维度之间不是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在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策略背后的因果关系。在IT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中,IT学习与革新维度为其他三个维度的目标提供了基础构架,是驱使其他三个维度获得卓越成果的动力,通过学习与创新,可以使IT员工技能上升,生产率改进,从而提高IT应用开发能力与服务能力,IT内部过程的改善可以提供更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从而提高对业务能力的支持,增加IT的价值贡献。采用平衡计分卡能够描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形成有形和无形收益集成的框架;它不仅是已取得成果的记录,而且也是预期结果的预示;而且将业务远景和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在目标与易于度量的结果指标之间取得平衡。
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强调了评价对企业管理的意义。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症状的解析,我们不难看出评价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不论是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投资、运营与控制,还是项目管理,都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结果的显示,也是IT战略实施的导航系统,系统控制的仪表板,项目过程管理的指示器。
1 突破中国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瓶颈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到现在,技术问题已经不在是问题,局部问题也已经不再是问题,当前,我国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面临的是“过大关”的问题。事实上早在三年前,我们就旗帜鲜明地指出:IT应用层次的差异不是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由IT管控水平的高与低造成的,信息化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根据对中国信息化的长期观察与研究,我们发现不少单位有与其国际竞争对手一样的系统、软件,甚至技术和设备强于对方,所以单从技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而言,我们整体应用水平不低,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对方做的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IT仅仅是个工具,并且这个工具并不是改善管理、业务流程、商业实践的万能工具。因此,和其他工具一样,必须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而要想让IT得到有效的应用,并让信息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不是取决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我国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完善的IT治理机制与IT管控理念。IT治理与IT管控作为一种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实践,世界各国以及国际机构都对这一问题都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IT治理与IT管控的原则和标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IT治理与IT管控改革运动。我国的IT治理与IT管控,也越来越受到包括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行业用户在内的各界的重视。人们日益认识到,通过一系列IT治理方面的制度安排,能有效地推动我们实现IT战略与公司战略的一致性,提高IT的投资回报率,降低IT的风险。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建设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2 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002年7月,美国颁布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SOX法案),中国证监会将逐步借鉴该法案。SOX法案的302节要求CEO和CFO就他们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报告,并在提交给SEC的报告上签字,以此作为保证。因此,这部法律将迫使管理高层确保其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法案的404节要求:陈述管理层建立和保持适当的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责任;在上市公司的财政年度末,评估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程序的效果。SOX法案的重要意义在于:直接明确了公司CEO/CFO本人面临的法律责任,为监管机构查处财务欺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弥补了监管体系上的漏洞,使公司的激励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达成某种平衡。如该法案在CEO/CFO面临的法律责任上明确规定如下:
l 在公司定期报告中若发现因实质性违反监管法规而被要求重编会计报表时,公司的CEO/CFO应当返还给公司12个月内从公司收到的所有奖金、红利,其他形式的激励性报酬以及买卖本公司股票所得收益;
l 如果公司CEO/CFO事先知道违规事项,但仍提交承诺函,最多可以判处10年监禁,以及100万美元的罚款;
l 对于故意做出虚假承诺的,最多可以被监禁20年并判处500万美元的罚款。
自SOX法案颁布以来,对于任何一家在美上市的公司而言,符合SOX法案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这同时对CIO来讲,却是“利好”,因为对已经开始实施法案符合性阶段的公司来讲,IT在其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立即凸显出来。CIO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倡导并树立自身的地位和信息化管控流程的重要性。因此,IT人员,特别是CIO,迫切需要精通内部控制理论,并且要在实践中遵守SOX法案。
根据我们咨询过的有关项目经验总结,CIO应从以下方面迎接这一新挑战:
l 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理论水平;
l 理解所在组织贯彻SOX法案的实施计划;
l 设计并实施信息化管控计划;
l 将信息化管控规划与组织的SOX法案实施计划进行整合。
3 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和IT治理
公司治理和IT治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公司的IT投资是否与业务战略目标相一致,从而构筑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目标变化太快,很难保证IT与业务战略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保证IT治理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走,这也是IT投资者真正关心的问题。对IT治理而言,要能体现未来信息技术与未来企业组织的战略集成。既要尽可能地保持开放性和长远性,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又因为规划赶不上变化,再长远的规划也难以保证能跟上企业环境的变化。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做法就是——建立信息化管控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鉴于此,信息化管控体系与绩效评价的作用变得越发关键,董事会、管理高层、信息系统审计师作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基石,将成为开展上述关键、必须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导航”
在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要驾驭企业与在复杂天气中驾驭飞机一样困难。现代科学技术为飞行员提供了科学的导航系统,使飞机的驾驶变得简单。信息化建设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导航”系统。企业信息化评价从企业引进IT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IT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信息化建设“导航”。
该导航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彻底检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然后企业可以根据项目建设前期所建立的可量化的项目建设的目标和成功标准,与项目建设后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逐渐消除 “IT投资黑洞”、“IT项目泥潭”等现象。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各国首脑会议早在1992年制定的《21世纪议程》就曾指出,“各国政府应该建立评价现有信息系统价值的机制。评价信息系统的价值,已经不是在系统竣工的时候才想起的事情,而是在系统建设初期就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评价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实在基础”。
5 促进信息化战略实施
60-70年代期间,最初的信息系统应用主要用于提高速度、准确性和降低成本等,这时信息系统只被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工具。80年代,信息系统开始成为改善服务、共享信息、提高质量的支持平台,到了90年代,信息系统不再局限于更加快速、准确、低成本地处理数据,而且可以产生以下效益:缩短时间与空间;增加组织的记忆;联系组织、客户、供应商;促进业务流程变革。这四个方面所产生的效益已经表明信息系统开始用于改善和转变组织的业务实践,其重要性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战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大量投资,以寻求获取竞争优势。
目前,各类组织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系统片刻的中断都有可能使组织无法存活,因为许多组织中的资金流转都与信息系统紧密相关。信息系统投资增大,系统从单一功能的自动化发展到整个企业层次,包括融资、供应、客户服务在内的企业全部价值链集成于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网络中,要求将企业关键职能所包含的全部经营过程进行整合。IT成为有效进行管理变革获得竞争优势的杠杆,因此,回报与失败的风险都极大增强。
信息系统向战略性目标的转移也使得信息系统评价焦点向更广泛的业务绩效含义(Galliers,1995)转移。IT评价趋向于从战略高度对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并遵循业务绩效准则进行系统的评价,而不仅是系统本身质量方面的评价。
6 规范信息化管理控制
目前企业对信息化的盲目投资、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不规范现象的存在,也是缺乏管理控制和机制引导的问题。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提供的仪表板,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
随着对IT生产力悖论、IT黑洞等问题认识的日渐深入,人们意识到IT技术如果不能与管理融为一体,就不可能对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所贡献。因而,对IT管理的关注点从早期的关注硬件转移到关注软件和技术管理,如今转移到IT收益管理与服务管理等方面。为了灵活、及时、有效地提供这些IT服务,必须有一套准确计算成本并保证服务质量的度量体系,并能够对IT服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和固化。因此,绩效评价与管理也是满足这些要求,为IT服务管理创造良好环境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总之,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控制系统,有效控制信息化活动的进程,全面了解和掌握IT的经营绩效,从而有助于信息化发展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协调统一,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有效地将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
7 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
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化项目获得投资和建设,但是由于IT本身具有先导性强、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信息化项目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企业的业务、技术、项目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不仅要求项目参与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例如对于项目经理要求同时具备技术、业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对于某个具体企业也要有深入了解,并在企业中有一定势能和推动力,而且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
而且,信息化项目过程也充满了风险,系统规模越大、与管理联系越密切、集成度越高的系统,风险也越大,失败概率越高。每年关于信息化项目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消息比比皆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ERP。因此,如何评价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价值,成为用户日益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投资项目,企业必须在建设初期,对这个项目可获得的投资回报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估计,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在建设进程中,企业必须了解和把握项目的进展、资源需求、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的诸多要素,以控制项目建设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在项目竣工投运之后,企业必须通过详实的实证分析,以获得对项目价值实现的客观评价。信息化项目不应当脱离于这个基本框架之外,价值评估应当成为贯穿信息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