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科技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2013年科技投入已高于GDP的2%,使我国科技项目的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投入体制机制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今年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如何合理分配科技经费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作为长期从事科技管理的专家,齐让认为,目前政府科研经费的分配“口袋”太多。据齐让介绍,仅从民口来说,中央就有30多家机构拥有分配科研经费的权力,还不包括地方。并且每一个分配计划都有一套相应的管理办法,这对科技人员来讲,有“口袋”就要去申报。
“从项目的申报、评审、评估到申报奖励、验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在经费使用效率上也会降低。建议中央搞好顶层设计,合并计划,整合资源。”齐让表示。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他表示“国家的科研管理机构政出多门,应该加以整合。”
九三学社中央也建议,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应加快构建跨部门的、共建共享的国家科技信息系统,实现国家科技项目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加强科研经费分配的统筹协调,避免分散和重复。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伟光则建议采用后补贴的方式,先把项目做起来,评估过关再给予支持,这样可以提高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
重“物”轻“人”亟待改变
“科学研究是一项智力活动,科研人员素质是科研绩效的决定因素。”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朱星说。但遗憾的是,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中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
“国家科研事业单位的事业费拨款中,可以用于人员的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有规定依据可以用于科研事业单位人员的经费比例多在5%以下。”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田静表示。以信息技术为例,一个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博士毕业生,目前的市场年薪约20万-30万元;而一个能够带领团队从事某一方向研发的技术负责人,年薪则在50万-100万元。但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刚毕业的博士则最多也只能拿到10万元左右,能带团队的教授和研究员则在15万-30万元。
田静建议,在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上要充分尊重和承认人才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开支人员经费,为大幅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环境。朱星也表示,科研经费的使用应明确界定非工资性收入人员中研究生、科研辅助人员、博士后以及其他专职研究人员的分类。建议研究生和科研辅助人员的工资参照地区平均收入水平制订预算标准。
节约之风必不可少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方荣祥表示,合理使用科研经费,还应鼓励节约和高效使用经费。在方荣祥看来,国家应鼓励按预算使用经费,但预算不宜太细,不必做到甚至规定某一试剂的具体用量上。要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整预算的余地。可在随后的财政年度内调整使用。
同时,方荣祥认为还应精简学术会议,减少或限制由各种协会、学会或类似组织举办内容相近的大型学术会议,提倡开展有明确主题而且规模适中便于学术交流的学术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院长林金星还专门提到科研人员的出国学术活动。“对于出国(境)参加学术活动,应规定每年参加国(境)外学术活动的次数,一般每年1-2次。除参与指定的学术会议外,应允许就近进行相关的学术活动,以提高出国(境)费用的使用效率。”林金星告诉记者。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