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指出,广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努力突破制约广东省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 广东省经贸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部署,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工业化的内涵,更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已具备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融合的基础,也存在两者互相促进和融合的强烈内在需求。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加快促进两者融合,有利于提升我省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努力突破制约我省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目标
1、到2015年的远期目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省基本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的转变。
2、到2010年的近期目标:
(1)工业产品电子信息化率有较大提高。机床、汽车、船舶、重型机械设备等的电子信息化率从目前平均15%-20%提高到30%,消费用品的电子信息化率平均达到60%以上。电子信息产品普及应用。
(2)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较大提升。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4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流通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广泛开展。
(3)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48%以上。
(4)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25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17%。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5)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船舶、重型机械设备、家电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装备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集成电路的整机联装等关键制造、检测设备和成套设备制造基地,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实施,促进智能网络化电子产品、移动消费电子产品、数字音视频内容传输关联设备等数字家庭产业发展。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核心网、基站和终端设备研发,发展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IPTV)、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娱乐玩具电子、轮船电子等新型产业。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化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涵盖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加快县域经济信息化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拓宽乡镇招商引资和产品销售渠道,以信息流动带动市场流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引导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加快利用标准化、流程化的信息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全省产业布局优化升级。通过信息网络促进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生产技术、物流、市场信息、金融、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交流和对接,扶持有条件的专业镇、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四、基本策略
总体推进策略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区域推进的重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行业推进的重点是工业九大产业,加快推进的切入点是企业信息化,深入推进的突破口是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全面推进的支撑面是“物联网”工程,结合我省已经实施的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形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整体推进战略。
(一)区域分类推进策略。
1、珠江三角洲地区要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做优做强,实现好中求快。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先进制造、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实现品牌输出、产业转移和空间拓展,积极承接国际新一轮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端信息服务业。
2、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因地制宜,在依托区域城镇群,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特色工业的同时,重点加大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港口、铁路、公路物流运输管理水平。改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承接国际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转移。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发展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支持各种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拓宽乡镇招商引资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
(二)行业分类推进策略。
1、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产业支柱,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2、电器机械产业。重点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和家电产品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以及家电工业设计、家电智能控制等技术和设备。
3、石化、建材、森工造纸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4、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5、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医药产业。大力推动医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7、汽车产业。以推动汽车电子为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安全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车载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例。
(三)企业信息化推进策略。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2、对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3、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4、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对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四)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进策略。
发展现代装备制造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和数控技术,提高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智能仪表、自控设备、电力设施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关键共性信息技术,逐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装备产品的自有知识产权比重,提高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加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促进技术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物联网”工程推进策略。
推进以RFID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发展。积极跟踪国际产业发展动向,参与国家物品电子编码和RFID标准的制订,大力推进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RFID产业基地和研发基地,提高省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的服务水平。把握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相互融合带来的机遇,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推进相关技术产业化。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建设我国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物联网”的基础,促进各部门各领域物流业务融合和通关便利化。加强粤港澳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物流企业到我省发展,加强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与香港以及国际相关平台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管理,促进本土企业国际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技厅、信息产业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省信息产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广东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技厅、财政厅、信息产业厅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利用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服务业等专项资金,支持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各级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
(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重点面向我省支柱产业企业,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业业务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