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中国经济网 王耀峰 摄影)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8日讯 今日上午,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本届年会以“世界经济变局 中国创新应对”为主题,百余位政府部门领导、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出席。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杨学山在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一定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杨学山认为,“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延伸。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新材料、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工业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走向要素投入质的增长,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新的路径。”
以下是杨学山演讲实录:
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着力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我们创新型企业的努力之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绩。一些重大装备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突破,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部分重点行业的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高性能的计算机位列国际前列,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投入商用,今年用户会超过5000万。8.5代液晶面板的生产线投入生产,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板带、热连轧技术、低温低压电解铝技术、高效复吹转炉技术等取得重大进展。
在工业领域,企业专利的申请量比“十五”期间翻两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都是由企业获得。一批企业已经实现了核心技术的专利突破。企业已经成为产业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成为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获取的主体。换句话来说,企业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已经十分的清晰。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不少的行业、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处于价值链低端的问题亟待解决。工业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同时,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与发达国家和世界领先企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模式正在形成,全球产业布局正在继续调整,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新的业态,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谁抢得先机,谁就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来提供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紧迫。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是必然的要求,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必须通过扎实的步伐,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必须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上述目标,一定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延伸。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新材料、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工业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走向要素投入质的增长,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新的路径。
工信部已经制定和发布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一批重点行业“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也陆续发布,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部分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到“十二五”末,我们努力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重点企业要达到3%以上,一批骨干企业要达到1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创造优势和知名品牌的中小企业。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百项技术创新行动计划、质量品牌建设计划、两化融合深入行活动为重点,全面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工作,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同志们,企业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围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工业紧密结合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方)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