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是否有不为人知的风险正隐藏其中?
3月18日,在科技部高新司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2005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座谈会上,冯司长指出了目前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取得的四个进展:一是关键技术有了突破;二是示范企业、机构、区域、行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三是中介服务机构有了增长;四是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加。当然,除了总结成绩,还得展望未来,其中最令人深思的,是他强调的企业信息化风险问题。
当我们为企业对信息化投入的加大,以及信息系统重要性的增加而自喜的时候,其实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正在渐渐加大。什么是产生这种风险的本质原因?除了制造业企业本身流程比较复杂,尤其是生产线上的控制难度很大以外,如果往深层次看,风险加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单一技术产品的相对低价迫使国际软件企业的类似产品降价,而这种降价又 使得国内软件产品不得不采取更低的价格以重新获得相对优势,这直接影响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利润,使得他们面临经营压力甚至难以生存,倒过来让用户使用风险增加;二是在高端领域,我们的软件企业与国际软件企业的水平差别较大,有时不能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产生了能力不足的风险。这样就产生了信息化建设的悖论—没那个高度,就不能做那些活,而越不做那些活,就越没经验越没高度。
两种风险看来都难以解决,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试图做高端的国内IT厂商,强迫用户作为自己的试验田都不可能,谁愿意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让别人试验一把?那么,对于国内希望从低端走向高端的IT厂商来说,是不是就只能一面固守自己那些规模较小的客户,一面在家闭门造车,试图用一些他们从小客户中得到的并认为可以移植的经验去开发大客户?而反过来,对于大型的制造企业来说,是不是一做信息化,就只能把目光投向海外厂商?
不过现在流行的一种做法—用户与厂商之间的战略联盟,倒是规避信息化风险的妙招。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试图做高端的国内IT厂商开始寻找相对成熟的制造业用户,希望通过两方的合作既为用户做量身订做的方案,又能完善IT厂商的产品。比如用友用NC为邢台钢铁做ERP,浪潮通软为韶关电力做ERP。
不过这种做法有两方面要注意。
一是用户要足够成熟。这种成熟体现在用户企业的企业管理相对固定和完善、资金相对充足、对IT认识比较到位、有足够的人力做保障。
以邢台钢铁为例,这两年钢铁企业普遍效益比较好,邢钢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整个信息化建设;而其以市场为中心的集中销售运营体系、集中财务、资金管理等众多管理意识及手段的建立,本身就是企业由手工转向信息化的管理基础;再加上CIO手下有一个相对固定、相对专业的队伍,合作的成功当然有了保障。
二是要有一定的合作基础。这种基础首先是信任,建立信任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先从一些小项目开始接触,打些擦边球,先磨合好再说;也可以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包括看例子,请客户参观)让客户产生认同感。
同时,在项目接触过程中,IT厂商还需要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不能用户说什么自己就忙不停地做什么,而是要与用户仔细探讨,共同确定系统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个性化的,哪些是根本不需要的,并且将这些实战经验带入自己的系统开发和产品化过程中。
无论怎么样,只要去做,信息化的风险就不会消除,只是作为信息化的双方,制造业企业和IT厂商,都应该为降低风险做出自己的努力。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