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渗透与IT商业价值之间有什么关系?IT的渗透将如何提升IT的商业价值? 2008年,为了探究IT渗透度与IT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IT经理世界》杂志社在用友软件公司的协助下,面向国内CIO群体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渗透度”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了205份样本数据,其中有效样本170份。之后,中山大学信息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依据“企业IT渗透度测量模型指标体系”,对大量翔实的数据进行了科学而严谨的统计与分析。
2009年1月10日,在2008年度“中国优秀CIO”颁奖盛典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康博士代表《IT经理世界》杂志与中山大学信息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渗透指数报告(2008年)》。这份报告主要揭示了2008年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渗透度对提升IT商业价值的影响。
深度影响IT价值
企业信息化渗透度主要包括IT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这次调查发现,IT渗透的广度可以从信息系统覆盖面、信息系统集成程度、信息系统外部连接3个方面来评价,IT渗透深度则从内部业务运营和外部协作两个方面评价。
2008年中国企业信息化渗透广度(见下图)调查显示,有88.76%的企业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居第一位;其次是办公自动化(85.39%)、ERP(77.53%)和人力资源(76.40%)系统。它们构成了目前影响中国企业信息化渗透广度的主要指标。
通过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与深度相比,IT渗透广度对企业IT价值的影响程度较弱。也就是说,企业实施再多的IT系统与模块,如果没有在深度应用与持续优化上下功夫,IT价值难以彰显。可见IT渗透的广度与IT价值之间,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我们对于企业IT价值的测量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的指标。其中,内部指标包括IT是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及提高利润,是否提高了效率,是否扩大了规模及管理规范;外部测量指标包括IT是否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是否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这些都是IT商业价值的重要体现。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信息化渗透指数衡量企业人均IT投资与IT价值之间的桥梁。研究结果显示,每当企业人均IT投资提高1%,则企业信息化渗透度将提高0.006%,而其IT价值将提高0.961%。我们通过数据模型与统计学分析发现,0.961%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数字。
从170份有效样本中,我们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去掉一些非典型样本,剩下的典型样本数为132,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渗透状况比率在68.6~97.6,均值为82.2。通过对这类典型样本的研究,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中国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春秋战国”的多元化发展时代,即信息化发展的初步阶段,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同一阶段的同类企业之间也可能具有不同特征。第二,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地表现出参差不齐。以这132家样本企业为例,渗透广度指数最高达到100,最低却为20;而渗透深度指数最高为100,最低则为68.6。
我们进一步将典型样本企业分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两类加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第一,零售和分销、金融服务(含投资和保险)构成当代中国服务业信息化发展的主战场;第二,与制造业信息化结构不同,中国服务业信息化在电力、医疗服务、房地产、商旅、交通运输、物流、IT服务领域也均有重要影响力。
提升IT价值回报
中国企业的CEO解决IT价值高度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是寻找一位有经验的CIO来掌控IT投资。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典型样本企业的IT投资分布状况。在一个IT投资周期内,有40.60%企业的IT投资都集中在1000万~1亿元区间;而在人均IT投资方面,53.62%企业的人均IT投资小于1万元。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大型跨国企业的人均IT投资都超过30万元,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人均IT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
通过分析典型样本企业的IT价值特征,可以发现它们在IT回报上的差距非常大,最大值为100.0,而最小值为59.8,均值为80.0,标准差为8.9。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企业管理者(主要是CEO)非常关心IT投资回报问题,因为IT价值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可见,如何控制IT投资风险、提高IT投资效益,成为当代中国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通过调查与当面访谈,我们发现,中国的CEO解决IT价值高度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是寻找一位有经验的CIO来掌控企业的IT投资,通过逐步提高对CIO的信任、激励CIO发挥提升IT回报的能力,以降低IT投资风险。这与跨国企业有很大的区别,大型跨国企业往往是通过一套制度和流程提升企业的IT回报。对人的信赖与依赖,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普遍现状。
我们对132个典型样本进行三次聚类后的特征统计与分析,将它们划分为转型模式企业和提升模式企业两类,这两类企业的管理者各有不同的关注点。
处于转型模式的企业,CEO和CIO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渗透度以提升IT价值回报,他们注重对IT应用本身的认识,希望IT投资直接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如通过IT提高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等。而处于提升模式下的企业,其CEO和CIO则从单纯的IT投资和应用管理转为IT价值管理,CEO更多地关注IT对企业总体战略价值的回报,CIO则更多关注流程如何创造价值。我们建议企业应针对不同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由此可以更为有效地通过提高企业信息化渗透度来创造IT价值。
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将此次调查结论与他们4年多来对国内210家企业IT应用水平实地走访的调研进行结合后,他们发现,我国大多数企业的IT应用水平处于转型阶段和提升阶段。在转型阶段,企业的IT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上;而到了提升阶段,企业的IT投资则侧重于信息系统的深度应用。
而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在IT应用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在转型阶段,企业IT应用的主要障碍(见表3)是原有管理方式的惯性、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部门间存在利益冲突、责权利划分不清、缺乏有效的信息规划与流程管理、担心失去原有价值等。
到了提升阶段,企业IT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见表4)是提升决策支持水平、开展数据挖掘和客户关系管理、优化流程管理、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有效支持企业战略管理、上下游供应链协同管理、利用IT领域的技术创新为企业战略寻求新突破等。归结起来,企业IT应用处于转型阶段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既有管理惯性的制约,转型的陷阱表现为IT价值只体现在部门内部,难以从企业整体上获得价值。处于提升阶段的IT应用的主要阻力来自企业既有能力的制约,提升的陷阱是IT价值只体现在运作层面,难以从企业战略层面获得价值。
通过归纳与总结转型阶段企业IT应用的最佳实践,走出陷阱的解决方案有两种:渐进式解决方案、激进式解决方案。国内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渐进式方案,以在企业内部寻求管理平衡。
而对于处于IT应用提升阶段最佳实践企业的总结,我们发现其解决方案分为五种:从跨国公司引进优秀CIO。通过实地访谈显示,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国本土企业的CIO有87%是从跨国公司引入的;企业通过商务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使IT应用从运作层面转向业务决策层面;企业通过各类培训,提升中层与基层管理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有效促使知识的积累和分享,保证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加强合作,比如箭牌公司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销售网点的选址,并开发物流配送优化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宝洁与尼尔森合作,利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品牌和渠道分析。从最佳实践可以看出,处于提升阶段的企业已经不能单靠自已的力量来完成复杂的决策工作,他们往往借助大量的专业合作伙伴帮助它们达成商业目标。这是处于IT应用提升阶段的企业,常用的IT策略。■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