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专门召集大家来开会,主要是研究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问题,重点就如何确保2008年奥运会期间信息系统安全、深入开展IT风险专项检查工作进行部署。春节前,大家工作都很忙,但这件事又非常重要,并且时间已经非常紧了,必须早安排、早行动。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二、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总体风险管理框架,全面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
一)认真分析,准确把握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存在的问题。
分析去年以来发生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原因,发现目前信息科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于业务高速增长。2007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末的23.7万亿元增加到52.6万亿元,按照市值计算,工行、建行、中行跻身全球银行前三甲,按照2006年底全球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工行、中行也进入了前十名,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基础建设上,按照国际惯例,核心业务系统主机容量使用率如果超过60%,就需要扩大系统容量,国内很多银行都已超过了这个指标。例如,5家大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主机容量平均使用率为67%,个别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主机容量峰值使用率甚至达到了90%。在这种负载饱和的情况下,哪怕是再增加很少的业务量,也可能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软硬件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目前,各银行大多数高端软硬件设备都是进口的,同时软件开发大多是外包给第三方。大量外包往往造成项目管理服务不到位,产权转移不彻底,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科技治理和系统管理粗放。2007年,银监会对境内主要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尽管有61%的银行已经制定了信息科技管理政策和战略规划,对信息科技治理框架也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有占总数48%的银行在规划部门、技术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的职责分工、管理流程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有的管理政策和战略规划重点不明确,措施不管用。特别是在业务连续性规划、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技术恢复方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四是队伍建设很不适应。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银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科技队伍建设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尖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银行信息科技建设和风险管控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我们的银行业务系统常常出现问题,问题解决过程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人才储备工作的薄弱。
(二)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总体风险监管框架,着力加强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监管体系建设。
在今年银监会工作会议和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刘明康主席、蒋定之副主席都反复强调,要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总体风险监管框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和风险监控,确保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确保奥运支付安全。各监管部、各银监局要统一思想,集成人力资源,抓好落实工作。
第一,集成资源,形成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合力。今后信息科技风险的监管,在横向上,实行机构监管部门与信息科技部门联合的方式进行,对银行业机构开展现场检查以机构监管部门为主,信息科技部门全过程参与,努力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在纵向上,实行银监会机关与各银监局之间的联动,适度集成全系统的信息科技监管资源,建立保障机制,发挥功能监管优势。各银行报送有关信息科技材料和报告,以向各机构监管部门报告为主,同时抄送信息科技监管部门。
第二,搞好规划,全面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制度建设。2006年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提出了信息系统风险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的相关要求,对规范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维护信息系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必须坚持制度先行,加快建章立制步伐。要根据银行业务快速增长、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情况,把握信息科技发展的规律,遵循“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规划论证,尽快建立一整套信息科技建设和风险监管的制度标准,努力使信息科技基础建设、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评级、应急机制等方面,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持续监管。 目前,这些制度标准已经拟定了初步方案,在春节前后将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银监局征求意见,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三,实施日常监管,认真开展信息科技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今后各级机构监管部门都要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总体风险框架,在对各银行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时,都必须关注其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报告要对信息科技建设及风险管控情况进行评价,并按照有关制度标准提出监管要求。本次自查后,银监会将重点对中国银行、北京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同时也将视各银行自查整改情况,抽查其他有关商业银行。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