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ITGov-IT治理研究中心>> G3>> 文化治理>>正文内容
把握信息时代脉搏,全力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8日点击数: 作者:李宇明 来源:教育部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0 )】
摘要: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大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动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将对世界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语言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水平,网络中语言文字使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正因如此,“语言文字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这一命题,得到愈来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语言文字工作必须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健康网络世界的语言生活,为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一、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的简要回顾

1.政府大力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

将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工作提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日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1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汉语汉字的信息处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广阔的前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因此,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必须包括这项内容。”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语委“三定方案”,明确规定国家语委在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领域的职责和任务,是加强对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工作的宏观管理。据此,1995年初,国家语委设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中文信息司。

1995年,在纪念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40周年大会上,李岚清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指出,中文信息处理的应用研究和宏观管理,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12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又指出:语言文字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应用研究,要与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继续密切合作,针对汉语、汉字在信息处理中的问题,组织联合攻关,促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原中文信息司重组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专司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工作,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工作的思路和近期目标:“以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为主线,以评测认证为抓手,以语言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基础,争取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建成服务于教育和国家信息化的语言文字坚实平台,满足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提高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水平,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

2.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成就斐然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取得了骄人成就。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开发的多种键盘输入方法,解决了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进入计算机问题。汉字自动识别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进展明显。《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及辅助集的制定,国际标准编码字符集的建设,为中国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传递奠定了坚实基础。字库制作由点阵字库、矢量字库过渡到曲线轮廓字库,字形描述与处理取得重大进展。语料库、语言文字知识库等语言资源库的建设得到重视,信息处理开始走向对自然语言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自动处理。电子出版系统使中国出版告别铅与火,步入光与电,而今又向告别纸与笔的多媒体出版新时代进发。

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创造了基本条件,促进了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了网络的迅速发展。

二、信息时代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要求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大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动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将对世界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语言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水平,网络中语言文字使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正因如此,“语言文字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这一命题,得到愈来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语言文字工作必须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健康网络世界的语言生活,为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信息化进程不仅仅是电与铁的技术进程,而且也是文化发展的进程。网络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经济的竞争,同时甚至更重要的将是文化的竞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要使中华文化在虚拟空间中弘扬光大,必须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建立中华文化的各种数据库,必须促进中华文化保存手段的现代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实现中华文化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无障碍交流。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负载文化的基础。中华文化的数字化、信息化,必须以中华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为前提。

信息化的不平衡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鸿沟,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语言间更大的不公平,并威胁着许多语言的生存。信息化社会,不能成为网络语言的语种,其生命力将会逐渐丧失;在网络上处于劣势的语种也会逐渐衰落,甚至消亡。网络上的弱势语言,可能导致使用这一语言的社团“信息边缘化”,信息边缘化必然导致在信息时代的方方面面的“边缘化”。加快语言文字信息化步伐,增强中华语言在虚拟空间中的分量与活力,防止中华民族在信息时代被“信息边缘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努力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

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已经有了较好基础,当前应注意构建语言文字信息管理的合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加快语言基础资源建设,搭建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工作平台,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更好地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和国家信息化服务。

1.加快面向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研制

语言文字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正如王湛副部长在2001年度全国语委办主任会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汇报会上所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制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二,推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是语言文字应用和管理的主要根据。

信息化的理念是共享,没有规范标准的支持,共享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紧紧追逐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快研制与信息化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要把规范标准的制定作为语言文字信息管理的基本手段,要通过制定规范标准来促进信息处理的发展。

2.推进语言文字基础工程建设

语言文字数据库(各种各样的语料库、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库等),是监测语言生活变化、社会咨询服务、制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的重要科学手段,是语言文字工作和语言文字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应当精心谋划,推进语言文字基础工程的建设与共享,进而促进语言文字工作和语言文字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3.组建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队伍,积极开展评测工作

要加强语言文字标准化队伍建设,组建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分技术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并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制定境外语言文字在我国使用的有关规范。

组建语言文字应用评测认证中心,加强对社会和信息领域的语言文字产品及有关技术的评测,通过评测来保证这些产品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评测、认证工作择优汰劣。

4.大力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语言文字的信息化,需要规范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语言文字环境。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对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大力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加强国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水平和人们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

1.政务信息化意义重大

电子政务正在成为当代信息化的重要领域,数字化政府的概念正在神州大地传播,并逐渐付诸实践。政务信息化的意义有许多方面:第一,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专家估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的80%),是信息产品的最大用户,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先行一步,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二,政务信息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第三,政务信息化更重要的意义是,增加政府行政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增加公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机会,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政府改革。

2.加快语言文字工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建设

2002年6月,“中国语言文字网”经过年余筹备正式开通。网站开通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在推广普通话、规范标准制定、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的热点问题的探讨与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语委还开展了语言文字工作系统政务信息化评优活动,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地语委反响热烈,积极开展工作,已经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一些地级市,建成了语言文字网站(页),并实现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网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使语言文字工作系统各网站(页)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言文字信息化是当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做好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语言文字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和手段,在政务信息化中起带头作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系统的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今后要在逐步完善网络系统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使这一网络系统,成为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实现语言文字管理工作和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重要平台,成为向社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的重要渠道。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新的时代给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握信息时代脉搏,全力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为国家信息化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创造性的贡献。

分享到:
点击按钮自动加关注代码——新浪微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订阅
  关于ITGov | 联系ITGov | 收藏本站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人员招聘 | 网站地图

京ICP备06004481号   Copyright 2002 - By ITGov.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