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
发布时间:2006年02月17日点击数:
作者:陈拂晓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
当前,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的突破口引起各级党政机构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提出了规模宏大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乃至“数字城市”的建设规划,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工程项目纷纷启动。加速信息化进程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为实施信息化战略提供了物质和财力保证。但是,必须看到信息化决不仅仅意味着开展一些“工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的实现是政府、企业、商业、社区等在运行、管理方式,提高效率、效益,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等诸方面的不断创新的长期过程。正如朱镕基总理所指出的,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势在必行。因此,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开展艰苦细致的工作,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稳步发展,切忌急躁、浮躁,才是稳步搞好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避免浪费国家财产的最重要的条件。
“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即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必须切实从GIS应用入手,依靠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紧密围绕需求,不懈地通过应用驱动,不断创新,不断整合多部门的多种业务,才能合理、可行地建立起名符其实的“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机关中的应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空间数据应用激发应用需求
空间数据所展示的分层电子地图的直观性、便利性和其强大的附加属性功能,使GIS系统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了灵活的、形式多样的高效手段。我国政府办公部门出于应用的直观性需求引入了电子地图,而后,建立了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同志和业务部门提供了国情和省、地市、县情服务。受此项成功应用的启发,引发出建立“防汛与气象信息系统”的新需求,进而发展起来建立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应用系统和GIS支持下的国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等。空间数据应用成了激发新需求的催化剂。
推动技术更新
空间数据的应用更多地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技术。每次信息技术进步,如CPU的更新换代等,都为GIS功能的提高和进一步开发新功能、新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政府办公部门的GIS应用就经历了开发、使用在DOS、Windows 3.x、Windows 95、98、NT等几乎所有操作系统和C/S、B/S等计算模式版本的全过程。除DOS外,往往在新型操作系统上建立的第一个应用都是GIS。其它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多是首先应用于GIS。每次版本更新都是一次技术和应用水平的大提高。如果不是应用空间数据,政府办公部门是不可能有如此快的技术进步的。
推动标准化与应用整合
由于空间数据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支撑作用,它使政府的各种应用都可以构建其上。比如,政府部门在建设跨机构、跨部门的应用项目时,空间数据可以在标准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建立防汛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时,为了将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防汛部门等单位的有关应用集成于一体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服务,就是将地理信息系统为应用主体,通过联合开发或经过授权,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负责移植,实现了跨部门的应用整合和跨部门的数据转换,提高了这项应用的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共享。事实上,这项应用继续发展将能够为上述单位相关数据的互相转换、共享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推动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
空间数据的基础地位在推动跨部门信息化业务建立的同时也为这些部门及其信息系统的协同服务打下了基础。政府办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领导同志服务,因此具有协调、调度数据的能力。但是政府各个部门对其专业数据负有重大责任。我们通过确立和实施“由政府权威部门报送权威数据”的数据报送原则,使GIS应用系统成为有关业务部门业务信息化成果展示在国务院领导同志处的窗口,既符合业务管理的要求,又调动了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行的积极性,形成了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的良好应用局面。
我国政府办公部门应用空间数据的历史已经超过十年。令人难忘的是这项应用所具有的挑战性和不断创新的要求,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这项应用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与发展。随着应用系统一代一代地发展,空间数据的占有量不断丰富,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按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
空间数据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中的经验在“数字区域”建设中具有普遍性。如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指挥系统将涉及城市规划、交管、环保等多个部门,需要协同建设和运行。如何构建这类综合应用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尽早以空间数据和GIS技术为基础开展工作,必将是无可争议的首要原则。
空间数据的积累需要时间,从小比例尺数据积累到大比例尺数据采集,并要求不断更新;事物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简单电子地图的应用到三维虚拟现实应用,无论对建设者和用户来说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多部门参与的复杂、综合应用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将战略目标分解为一项项彼此关联、切合实际和合理可行的、战术性的技术任务,它们必须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这决不是只有决心就能成功的事情。所以,“数字城市”建设不是短期的工程项目,其实质是政府行政领导战略决策与信息技术战术任务完美结合的渐进过程,是政府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工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优化的长期过程,是不断创新的契机,是一场深刻的公共行政管理革命。
点击按钮自动加关注代码——新浪微博
“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即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必须切实从GIS应用入手,依靠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紧密围绕需求,不懈地通过应用驱动,不断创新,不断整合多部门的多种业务,才能合理、可行地建立起名符其实的“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机关中的应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空间数据应用激发应用需求
空间数据所展示的分层电子地图的直观性、便利性和其强大的附加属性功能,使GIS系统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了灵活的、形式多样的高效手段。我国政府办公部门出于应用的直观性需求引入了电子地图,而后,建立了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同志和业务部门提供了国情和省、地市、县情服务。受此项成功应用的启发,引发出建立“防汛与气象信息系统”的新需求,进而发展起来建立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应用系统和GIS支持下的国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等。空间数据应用成了激发新需求的催化剂。
推动技术更新
空间数据的应用更多地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技术。每次信息技术进步,如CPU的更新换代等,都为GIS功能的提高和进一步开发新功能、新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政府办公部门的GIS应用就经历了开发、使用在DOS、Windows 3.x、Windows 95、98、NT等几乎所有操作系统和C/S、B/S等计算模式版本的全过程。除DOS外,往往在新型操作系统上建立的第一个应用都是GIS。其它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多是首先应用于GIS。每次版本更新都是一次技术和应用水平的大提高。如果不是应用空间数据,政府办公部门是不可能有如此快的技术进步的。
推动标准化与应用整合
由于空间数据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支撑作用,它使政府的各种应用都可以构建其上。比如,政府部门在建设跨机构、跨部门的应用项目时,空间数据可以在标准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建立防汛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时,为了将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防汛部门等单位的有关应用集成于一体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服务,就是将地理信息系统为应用主体,通过联合开发或经过授权,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负责移植,实现了跨部门的应用整合和跨部门的数据转换,提高了这项应用的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共享。事实上,这项应用继续发展将能够为上述单位相关数据的互相转换、共享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推动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
空间数据的基础地位在推动跨部门信息化业务建立的同时也为这些部门及其信息系统的协同服务打下了基础。政府办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领导同志服务,因此具有协调、调度数据的能力。但是政府各个部门对其专业数据负有重大责任。我们通过确立和实施“由政府权威部门报送权威数据”的数据报送原则,使GIS应用系统成为有关业务部门业务信息化成果展示在国务院领导同志处的窗口,既符合业务管理的要求,又调动了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行的积极性,形成了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的良好应用局面。
我国政府办公部门应用空间数据的历史已经超过十年。令人难忘的是这项应用所具有的挑战性和不断创新的要求,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这项应用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与发展。随着应用系统一代一代地发展,空间数据的占有量不断丰富,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按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
空间数据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中的经验在“数字区域”建设中具有普遍性。如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指挥系统将涉及城市规划、交管、环保等多个部门,需要协同建设和运行。如何构建这类综合应用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尽早以空间数据和GIS技术为基础开展工作,必将是无可争议的首要原则。
空间数据的积累需要时间,从小比例尺数据积累到大比例尺数据采集,并要求不断更新;事物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简单电子地图的应用到三维虚拟现实应用,无论对建设者和用户来说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多部门参与的复杂、综合应用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将战略目标分解为一项项彼此关联、切合实际和合理可行的、战术性的技术任务,它们必须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这决不是只有决心就能成功的事情。所以,“数字城市”建设不是短期的工程项目,其实质是政府行政领导战略决策与信息技术战术任务完美结合的渐进过程,是政府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工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优化的长期过程,是不断创新的契机,是一场深刻的公共行政管理革命。
上一篇:当前电子政务四大挑战和对策
下一篇:掀起“标准”的盖头来
推荐文章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推荐专题
订阅
治理评论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