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2.0是指,虚拟化的对象,从技术资源,转向商业资源。云端重构和分享的数据资产,从计算、存储这样的技术计算能力,转向客户关系、销售、商业数据挖掘这样的商业计算能力;终端对应的多样化应用,从IT、IT运维这样的技术性应用,转向管理和娱乐这样的业务性应用。
云计算2.0就是从电子转向商务的云计算。
正如信息化重心从技术转向商业一样,云计算重心也将经历从技术转向商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云计算将从1.0时代转向2.0时代。
云计算2.0是指,虚拟化的对象,从技术资源,转向商业资源。云端重构和分享的数据资产,从计算、存储这样的技术计算能力,转向客户关系、销售、商业数据挖掘这样的商业计算能力;终端对应的多样化应用,从IT、IT运维这样的技术性应用,转向管理和娱乐这样的业务性应用。
云计算从1.0向2.0的转向,实质是主导权从云供应商向云需求者的转向。更主要的是,这将是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向。云计算一旦从技术万能论者的掌心中逃出来,下一步就要转向做正事了。
云计算1.0的自大与缺陷
技术万能论者通常有一种天生的自大,认为技术无所不能,商业是围绕着技术团团转的。云计算最初就是由这样一群人所发起。
在过去的10年里,Google等公司开发出可以同时在多台不兼容的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这使软件提供的服务,可以在不同的设备间飘来飘去,就象“云”一样。直到2006年,当时的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将这种计算方式命名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声称“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机会。”
最先嗅出其中赚钱机会的,是那些IT硬件和软件巨无霸。一时间纷纷响应。为什么是这些巨无霸积极?结合背景不难理解。其时正值全球IT硬件和软件投资相对集中,时逢国际金融危机,企业感觉前期投入浪费,为此压缩IT投资。IT巨无霸们为了维持生意,在IT采购市场上,自然有动机宣传这番新道理:企业自身硬件已投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应把钱投到新方向上去。未来升级将硬件集中在云端,通过虚拟化整合资源,按需调用,企业可以省去重复建设。企业本来已经投入很多,听了这话,又将信将疑打算掏钱进一步升级。
云计算获得了厂商外力推动后,一夜间仿佛成了世界潮流的当下版,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有卖得出钱的东西,都开始贴上云计算的标签,往这个筐里装。
有人看到商家在出于私利推动,就说云计算是个骗局。仅仅因为有商业利益,就说一种技术不好,这未必客观。商业利益指向对一种技术的选择,这只不过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商业选择对技术进化作用,就象自然选择之于生物进化,主观上未必高尚,客观上无可厚非。云计算技术本身确实不错,用户信任先进生产力更无可厚非。
问题只是在于,IT厂商推动一种技术,往往是从自我出发,因此片面夸大技术作用。厂商未必不能看出用户有技术就绪之外的商务需求,只是他们只要不转型提供商务服务,引导云计算向这个方向发展,对他们卖东西就无现实好处。这造成了当前从国家到企业在云计算上受到的最严重的误导,即清一色的技术导向,以及背后隐藏的供应商导向。似乎只要往云计算上投钱便好,只问技术,只问投入,不问商务,不问实效。
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上,这一幕过去就出现过。在供应商诱导下,信息化脱离应用谈技术,片面强调技术和设备的就绪,只谈IT能力,不谈应用和效益。把企业信息化,简单归结为CPU的速度问题,调制解调器的速率问题。这种供应商导向的潜台词是:企业花钱是跟我有关的事,我要让你相信花钱越多越好;企业赚钱是你自己的事,与我无关。供应商这样想,这样做,当然可以理解。但包括国家和企业在内的用户也顺着这样想,把云计算当作与业务本身无关的东西,就不免当冤大头。
云计算1.0的缺陷,就是这种技术导向、供应商导向和投入导向的三位一体,支配着我们的云计算规划、云计算建设,使云计算成为又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却看不到与业务效益的联系。
2.0的主张:搞有效益的云计算
否定供应商导向,不是否定云计算的供给,云计算还在就绪阶段,需要扩大投入而非减少投入,要否定的是没有需求的供给;也不是否定云计算供应商,供应商宣传自己理所当然,我们是希望用户利益也要有声音表达;甚至也不完全否定初期建设阶段一定程度的供应商导向,因为他们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否定供应商导向,主要是从供求平衡的角度重新定位云计算,让云计算更中正地发展。针对供应商的误导,云计算2.0主张从用户出发,搞有效益的云计算。
1、云计算2.0要求业务重心变化
云计算1.0的业务主要局限于第一信息部门(信息产业)和第二信息部门(即各行各业的IT部门),云计算2.0的业务将深入到各行各业本身,与各行各业的商务深度融合。
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谈云计算的书,谈的都是计算的虚拟化、存储和服务器。这是技术应用早期发展还不太成熟时期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似乎技术只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云计算只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企业信息化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过后,将是信息化重心从IT部门转向业务部门(先是管理部门,然后是主营业务部门)的阶段。
云计算重心在IT部门与业务部门,云计算业务本身的内容将有明显的不同。目前的云计算,包括规划中的云计算,还只是IT业务意义上的云计算。对政府和企业这些应用者来说,负载平衡、数据托管这类事情,只是信息中心内部事务。有的中央企业即使信息化投入达到50亿,也只不过是业务收入的一个零头。不会为了省几个硬盘、省几度电而值得当作大事(相反还有安全担心)。如果云计算只是为了IT节省(比如把胖终端搞成瘦终端)的话,企业说不定要压缩开支,而非加大投入。
云计算2.0是指重心放在业务部门的云计算。这种云计算从时间上看,出现得不见得比1.0晚,只是在供应商巨无霸式的宣传攻势下,声音被掩盖了。典型如Salesforce.com。公司一直以“通过网络服务方式提供企业应用程序”、“在线客户关系管理”和“按需商业服务”等定义自己的业务。直到2007年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从杂志上听说云计算这个词,才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云计算。CRM是业务部门的事,当Salesforce.com把CRM,而不是负载平衡作为云计算的主要业务时,对企业来说,真正的改变才发生。这一回,关心云计算的不光是信息部门,而变成企业的业务部门了。再比如云计算的先驱亚马逊最近推出的云播放器,把音乐放在云端,使消费者无论用手机、PC还是苹果设备,都可以顺畅播放,而且没有版权纠纷。在这里,云计算的业务不是IT,而是音乐本身。
对于云计算供应商来说,如果不能适应1.0向2.0的转变,很快就会陷入硬件的价格战,失去高端机会。主动从IT硬件和解决方案,向提供IT与各行各业的业务相结合的服务转型,应是他们下一步的方向。
2、云计算2.0要求主导者变化
主导者的变化反映在信息化预算由谁决定之上。在计算机时代,企业信息化的主导者,由就绪阶段的信息中心,转向深度应用和转型阶段的业务部门。例如在宝钢,决定上不上一个信息化项目,业务部门的投票权要高于信息部门的投票权。与业务无关的项目,就很难被通过。云计算2.0的情况也会向这个方向演变,最初是信息部门决定上不上云计算项目,以后将变成业务部门说了算。
业务部门主要考虑的是商务意义上的云计算,而非仅仅是IT意义上的云计算。这样一看,我们现有的各种定义的云计算(多是从存储等技术层开始定义),不免就隔着一层。记得在政府的时候,有一次司长指着信息化需求问卷质问说,调查计算机的牌子有什么用,用戴尔PC还是联想PC,难道打出的字有什么区别吗?这就是从技术角度与业务角度考虑问题的不同。面向云计算2.0,无论是企业提出战略,还是政府出台政策、制订规划,应注意导向,要避免提出这种技术上有意义,但业务上毫无意义的问题,否则就会失去主导权。
提出云计算2.0的政策含义在于,纠正技术导向,提倡深度融合与深度应用;纠正供应商导向,避免造成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中的投资浪费;纠正投入导向,避免地方政府与不法商人借云计算搞房地产,只问投入不问产出。
在云计算进入2.0时代后,云计算的定义者,将从工程师越来越多变为商人;云计算采购的拍板人,将从信息中心主管越来越多变为业务部门主管;云计算的倡导者,将从供应商越来越多变为企业家和消费者;云计算规划的制订者,将从科技部门越来越多转向商务部门。
3、云计算2.0要求平台变化
云计算一旦从1.0为主发展到2.0为主,平台的重心也会转移。目前,云计算的1.0还没有完成,它的平台重心,主要放在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和技术性软件上,形成基于ICT的I、P和S。进入2.0时代,云平台的重心将转向业务基础设施、业务平台和业务性软件上,形成面向政府、企业业务和消费应用的云平台。
1)IaaS的2.0化。IaaS提供的是信息时代的水电气。在1.0时代,“水电气”主要是指虚拟化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和管道能力(主角通常是运营商)。2.0时代,“水电气”将主要是综合数据能力(大数据、普适计算、统一通信)。以交换、托管为主的数据中心(IDC)将转化为以原数据处理为主的信息中心。
从业务而非技术角度讲,IaaS将来的主要问题在于大数据时代原数据管理。政府掌握的公共数据,一方面存在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对原数据的保护问题。商业机构在IaaS层面保存的个人原始数据,也有一个开发与保护相平衡的问题。阿里巴巴的商业原始数据,只是情境“可见”的。就象酒的原液,被开发的已是加工后的“第二手”的,而原液本身是受保护的,不可完整抓取的。斯台尔曼认为个人信息只应保存在本地,“使用别人的服务器来完成你自己的计算,意味着你把对你的计算的控制权割让给了运作服务器的人。这是傻瓜才会干的事情”。这种看法不全面。很可能实际过程将是,只有与本地的个人数据基于情境比对结合,网络数据才能发挥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云计算2.0的IaaS,将更多面向人(如语境相关的时间轴),而不光是面向客体(“水电”)。
2)PaaS的2.0化。PaaS用水电气的比喻已难以概括,它的喻体更接近厂房(或厂区)。平台是资产的沉淀区。云计算平台就是数据资产的沉淀区。经济学上的沉淀成本(不可转移的固定成本)对应的就是平台成本。如果说,水电气比喻的是原数据,平台数据对应的则应是加工数据,特别是作为资产的数据,这种数据可在加工中反复增值。云计算2.0时代的变化在于,PaaS演化为AaaS(分析即服务)。在这里,分析即指数据的加工。P在这里就是加工平台。对业务数据本身的数据挖掘、智慧分析能力,将成为2.0时代PaaS的主要标志。
在这里,IT服务和业务服务的区别在于,IT服务只对数据进行技术增值,并不对数据进行业务增值。以往的数据托管只相当于寄存处,数据并不打算从商业角度加以改变;而2.0的托管将好比托儿所,要进行教育增值,经过托儿所教育的小孩子比进来之前要变得更聪明。在现实中,这种服务更象外包(BPO或众包)。比如,现在电子商务有代运营业,为代运营业提供数据服务的平台,就是2.0意义上的云平台。代别人直接赚钱这种服务,显然不同于为别人代管工具(如硬盘)的服务。
如今,2.0的PaaS正在云计算的前沿兴起。例如,SPS通过搭建一个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使较小的供应商接入1300家以上的零销商,这个云平台关注的不是内存,而是让企业如何快速、低成本地管理从库存到运输和发票收支的整个交易环节。又如,传统的ERP用户正转向NetSuite。NetSuite为企业提供核心业务之外的特殊应用服务,通过被称为SuitFlex的API,使商家为一些专门应用提供灵活的开发能力,使特定设置的交易完整地实现自动化。Roostock公司寄生在SuitFlex平台上,利用其底层云服务,把MRP(制造和物料需求计划)应用从云下,搬到了云上。
3)SaaS的2.0化。限于篇幅,我无法深入展开SaaS的2.0化问题。最主要的是,关于这个题目有一本现成教材,可供我偷懒。这就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周晨光教授写的《云:7种清晰的商业模式》这本书。这本书完全是按云计算2.0的观念写的。里边谈的大多数模型和案例,都是2.0化的SaaS。向大家强烈推荐。
4、云计算2.0要求绩效标准变化
云计算要讲效益,但不是算现在满天下云专家讲的技术帐(比如节电帐、碳排放帐等等),而是算“以用户为中心”这一根本上的效益帐。
1)将云计算就绪的绩效,提升为管理应用的绩效
云计算1.0并没有成形的绩效指标,但从普遍的行为中隐含着这样的标准。它的第一个问题是只计投入,不问产出。这是从当前云计算普遍的重复建设、跑马圈地行为中看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追求的只是就绪上的绩效,这是从投入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和技术等工程性项目上看出来的。
从信息化评价标准来说,就绪的效果是一种低级效果,症结在于就绪并不必然等于应用,应用并不必然等于以用户为中心导向的效果。云计算2.0的绩效标准,要在就绪指标基础上,加入业务应用指标;在应用指标之上,加入基于用户效果考量的指标。以此才能在目标模式上,扭转供应商主导的错误导向。
2)将技术绩效,提升为战略绩效
云计算之前历次信息技术创新,多多少少都有商业创新的主张相伴生,或是扁平化,或是免费模式,不一而足。但云计算1.0在管理方面的主张非常模糊,除了技术还是技术,对CEO关心的问题,如战略、治理、模式、组织、管理等等,提不出创新主张,难怪企业家往往不能从商务角度理解云计算是干什么的、对他们有什么用。
云计算2.0应致力改变这种状态。通过与经济结合,把云计算从技术发展为生产力,进而推动企业战略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从绩效角度看,云计算2.0要追求的,不光是云计算的技术效益,这只是浅层次的,而要追求云计算的深层效益,包括融入企业战略带来的战略效益,推动模式创新的转型效益,以及组织创新的管理效益等。总的来说,绩效目标定位不应只是企业云、政府云层次的效果,而是云企业、云政府层次的效果。
云计算2.0的经济学
云计算1.0的效益分析一直不成熟,突出表现在算漏了两点,一是过于偏重技术上的效果分析,而算漏了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管理和制度)上的变化,好象生产力(人与自然关系)不作用于生产关系(人与人关系)产生化学反应似的;二是技术效果过于偏重投入产出的效率关系,而算漏了云计算本身的效能特点。云计算2.0既然更多把人与人关系的因素考虑进来,它在经济学上会得出什么样的发现呢?
技术经济效果解释:效率和效能的区别
云计算提高效率这个说法是不到位的,任何技术创新都可能提高效率,云计算特殊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特殊在于,云计算可以提高效能。包括两点,第一是云计算通过云和端的分离互补,调整了固定投入与边际投入的比例关系,由此造就报酬递增的经济效果。这不光是改变效率,更是改变效率的变化率。第二是改变效率变化率的正负方向,这是云计算具有转型效果的理论根据。效率与效能的区分,不仅体现了云计算的特征,同时也明确了云计算发挥作用是有前提假设的,这个前提假设就是要以任务系统的复杂度为尺度,达到复杂度的阈值才能发挥云计算作用,否则云计算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第三,结合大数据可以发现,云计算更加特殊之处在于通过改变固定投入的性质(发挥数据资产在核心业务中的作用),可以系统地变个性化不经济为个性化经济,这构成了它战略创新(低成本差异化)效果的基础。
制度经济学解释:产权关系
跳出技术,看技术的制度映象(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与人关系的作用和影响),云计算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一场制度创新。创新点在于,通过云(虚拟分享资产)与端(差异化增值)不同的配置资源方式的组合,实现了所有权内部支配权与使用权的核裂变。云计算按使用收费,实质是按分离后的使用权收费,它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平台、开发工具等)的分享,二者形成生产资源免费而活劳动(服务)收费(如SaaS软件不收费而服务收费)的新型关系,扬弃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这是局限于云计算1.0看不透的经济影响,当云计算2.0将云与端之间的二元关系转化为商务关系时,人类将出现一个奇观:可以象孙猴子吹汗毛那样,将数据形态的资产,“打土豪分田地”似地复制到每个终端,从而解放——例如App store模式中四五十万开发者那样的——活劳动。云计算从技术出发,最终将回到人本身。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