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发展中心独家】首先来看看云概念和云实践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IT人机互动的趋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一,IT设备的消费品化,手机电脑以及终端设备开始步入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作为个体,工作和个人时间之间开始出现灰色地带,人们不再把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分的那么清楚。三,千禧年一代的年轻人的崛起,带来新的社交方式的诞生。四,随着移动和分散式的工作,大家不需要每天坐在办公室完成日常工作。这些都影响了IT行业的一些趋势。而且,业务模式也完成了从虚拟向电子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才有了云,云是这四方面强有力的驱动力量。
微软云计算强调按需服务
由于这样的IT趋势,微软把云计算定位为如何按需服务的概念。这里包括四个要素,第一,能够共享的资源池,第二,更宽的带宽。第三,用户的需求是有弹性的,四,能够找出一些指标衡量我们的服务。
首先,按需的自我服务,云计算的消费者有云计算能力的需求,对存储的空间、处理时间、网络自动的使用,不需要有人专门根据他的需要一个个满足,而是有需求就能自动满足。
其次,对于公有云来讲,网络带宽其实是使得云计算成功的基础。消费者无论在任何地方,能够通过比较宽的带宽,享受到需要的服务。从经济效应来讲,只有规模效应才能效益最大化。大的资源池能够达到最优化的经济效果。数据中心在哪里,消费者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要能提供需要的资源。
第三,从云计算资源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来讲,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弹性需求。
第四,关于可以衡量的服务,我们需要一些计算机的资源是可以来定义的,处理时间,存储量,带宽,账号的情况,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可以被数字化、监控起来,并报告出来,这些可以作为云服务账单的组成部分。
微软IT的第一个云应用
对微软内部来讲,使用云计算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我们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一些应用构建在私有云上,也可以构建在公有云上,对微软来说是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组合拳。通用的办公相关部分使用了公有云,比如office、邮件。私有云更多是跟业务紧密相关的应用,我们叫企业应用系统。
微软IT第一个挪到云上的服务是一个用于慈善的拍卖系统。微软是一个非常重视社区贡献的企业,为了能够对社区和社会所有贡献,每年微软都会搞一个活动--Givingchampaign。这是一个在线的拍卖活动,通过拍卖所得,把款项捐给社会。很多志愿者把东西放到网上进行拍卖,比如自己做的蛋糕、珍藏的照片、瑜伽课程、巧克力,甚至公司门口的停车位。
每年这个活动只会进行一个月的竞拍,大多数竞拍活动都是在最后一天完成的,所以形势就会从那个月之前没人竞拍,变成上万人竞拍。起初它只是放在USB里的一个小程序,到了竞拍的那个月,随着人数的加入会变得越来越慢。有时候由于人太多,竞拍无法完成。这其实是非常经典的云端应用。
当时我们全球的CIO亲自指定这个系统作为微软IT的云实践。从最终效果来讲,相信大家猜也能猜得到,这个服务挪到云端只有一个坏处,我们的CIO付出3倍的价格才拿回了他以前的停车位。这是我们看到的唯一的缺点。
云计算部署的驱动因素
驱动企业部署云计算的因素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因素。长远目标肯定会追求长远的投资回报率,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短期的驱动力,就会存在刚才谈到的一些重要因素,比如部分企业的需求和应用会比较弹性,有些应用的使用时间非常短暂,一年当中可能只有一个月,这需要灵活的来处理。
对于大家而言,初期总会想到非常多的指标,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因素。但其实最重要的指标,万变不离其宗只有两个,业务和技术因素。这两大类指标可以帮我们评估任何一个应用的风险和复杂度。这样就意味着,企业在云实践的时候,通常要选择在技术上简单,技术失败风险小,没有太大业务影响,同时对业务来讲也比较简单的应用。
云计算首先要勇于跨出第一步
初具规模的企业可以考虑两方面,一是将通用型的服务搬到云端,更多是公有云,比如邮件系统,这些按需付费给企业带来成本的节省,这还要看公有云市场的成熟程度。对于企业应用来讲,我建议更多参考刚才谈到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企业建立云实践的路线图。
任何一个企业私有云的实践都是带有企业特点的,只有企业迈出第一步,才是帮助企业继续往下前进的动力。云实践真正开始之后,会发现这个学习的过程比你期待的要小。以微软第一个云应用为例,这个软件非常简单、熟悉,我们往云端转移的时候,只花了一个半星期。
对于中小企业,可以共享的资源池规模相应会小,弹性的需求变化肯定更大,建立私有云就会非常有挑战。更多中小企业更愿意从公有云上得到服务。
云安全与部署成本
通常来讲一个企业的云实践,安全是业务部门最大的顾虑。每个企业的数据等级、安全级别要求都不同,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往云端转移的速度和进程。可能一些应用并不适合现在移到云端,这是企业的现实情况,也跟云的阶段有关。像我刚才提到的,拿业务风险小的,代码简单的移到云端是最明智的。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云的安全性会越来越完善。
再来谈谈部署成本,谈成本一定要谈效益,我建议任何一个企业把应用挪到云端时,要把应用本身的投资回报计算清楚,而不是广泛谈云的成本。比如微软做任何一个应用往云端转移的时候,都会考虑往云端转移带来的投资回报。这里会考虑两个指标,一个是硬性的投资回报,一个是软性的,非衡量化的指标,我们的原则是在硬性的ROI的衡量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里我说的是在公有云上的计算方法。企业私有云的投入,会存在一定先期投入的问题。
云计算影响的是企业整体架构
云计算对企业架构的挑战是有的,比如基础网络架构,网络的连通性,宽带的复用性,以及上层应用设计时每个应用代码编码技术架构都会带来挑战。但是,云计算对企业整体架构的影响同其他重要因素是相同的,比如企业业务流程的驱动力,和企业数字化的发展。这里不是技术架构,而是企业架构。企业架构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云技术,业务流程,企业的业务战略是对企业架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我们很少单纯只谈云计算对企业架构的影响。很多人往往认为采用云计算架构只是技术上的变革,而实际上,这往往要涉及到企业层面的管理变革,无论是企业建设自己的私有云,还是采用公有云服务。而且采用云计算架构还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这就是技术工具的力量。
不同用户体验要依据自身的业务情形分析
任何云实践都跟一个IT项目的投资回报考量是类似的,比如客户满意度、新产品投向市场的速度、库存、成本的节省等等。
研发可以说是企业非常主要的业务。未来虚拟的云平台,可以解决研发对IT系统的需求。在传统分散的IT环境之下要做开发和测试,对IT资源的要求非常高,资源消耗也非常多,传统的IT的研发都是以孤岛式的方式开展的。对于一个IT项目来讲,研发要一套环境,测试要一套环境,生产要一套环境,传统的做法至少要有三套环境。而云平台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满足开发和测试的弹性需求,很好的平衡了对IT资源的需要。
比如,SFA(销售能力自动化)这样的系统移到云端是一个方向,不过用户的最终体验是否很好涉及到企业如何使用SFA。有些企业只把SFA当成月底看销售达成的数据来源,最终用户只是短期集中使用。这样的应用移到云端,解决的是集中使用时速度变慢的问题。所以不同企业用户体验要有自己业务情形的分析。
(本文为IT之道社区微访谈的内容整理,查看访谈或参与讨论请点击: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