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发展中心独家】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下我们公司建设数据中心的一些经验,我的题目是从企业级数据中心向社会化数据中心演变之路,在这里我介绍的数据中心主要是从应用层面来讲,而不是IDC的基础设施,演讲主要分四个方面。
问题与探索
数据中心在开放之路上,在实现IT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系统运维和运营的误区。两者是不同的,所谓运维,是在建设中业务与技术是分离的,业务部门提需求,IT部门负责建设,这样会产生一种段墙,如果业务部门没有需求,IT部门就按部就班地运维下去,但从现在IT日益发展来看,这些模式只有在非常熟悉IT或有深厚业务背景的人员前提下。同时前面讲到的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如何把自上而下的方式改变成自下而上的方式,就要有一定的运营概念。
因此一个好的数据中心是需要有专门的小组和团队来运营的。比如分析数据模型要一直有人去做,不是简单的满足客户提出的需求,而要做到平时不停地挖掘和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低层次把数据存储为信息,较高层次实现把某些数据变成知识,再高级的数据科学家能转化为公司某些业务可扩展和发展的手段,这些都是需要有团队持续不断地运营和发展起来的。
年来很多公司已经逐渐了解到数据运营的重要性,开始进行第二轮的电子商务尝试。不同于2000年左右很多公司建立电子商务部,当时的目的只是有互联网就行,而现在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交易工具转化成价值。相比而言,现在数据多了,工具也有了,但如何使用,公司之间是有差异化的,所以如何运营好坏是对公司核心竞争力是有直接影响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敏捷管理,这个概念最早是从业务开发提出来的,有了需求如何应对业务地不断变化,也是业务部门和IT部门矛盾最冲突的,往往业务部门开始提的需求不完整,过几天又有新需求,于是IT部门拼命的跟着业务部门走,这也是对我们的架构的巨大考验,所以要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入敏捷管理。敏捷管理不仅适用在IT架构实现敏捷性,而且是从管理层面来考虑的。目前互联网公司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面对的用户群是上亿的客户群,如果UI做得不好,用户提的需求如果不改,他可能以后就不来看网站了,因此需要不间断的满足需求,变更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在未来,改变以前很多外部人员看着一个技术开发人员挖地的情形,成为手牵手模式,实现业务与技术完全分不开。
最后再讲下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应用这三部分我的体会。2011年是“拨开云雾见晴天”的过程,虽然实现落地的有,但很少。2012年的开始我认为是“化云为云待落地”的过程,现在真正在国内的云落地应用已经有不少,据了解华为已经投入了一万人的团队来做,相信在今年下半年云落地应该指日可待。同时中国跟欧美模式不一样,美国是悄悄在做,我国是政府大力推动,在整个云过程中会有分水岭。
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应用要注意三个要素:第一是通过开源的方式,将企业级的数据中心,升级为社会化数据中心,一定要有应用层面的,满足开放时代的大数据的3V特性;第二是结合相应的移动应用,提升客户体验效果,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用PC机上网,更多的人是用手机和ipad来上网,因此移动应用一定是客户密切相关的落地应用,证券公司也非常重视这个移动应用。第三迁移到云端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两个前提,即标准化和产业化,迁移到云端,如果没有标准化就会产生很大的成本,而不是随着用户增加的安全成本,是要形成产业化的服务,最终再提供给客户。
最后强调一点,在开放时代要面对更多的新数据处理,将数据中心应用到业务中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演变过程,但每个公司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从企业的需求出发,随需而变,切实解决企业的投入成本,运维成本,提供优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才是用户切实需要的。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 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研究[04-09]
-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01-14]
- 16: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06-09]
- 24:eSCM-SP(服务提供商外包能力模型)有哪些…[06-10]
- 第4章 跨文化沟通[01-14]
- 治理评论第一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二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五期[01-20]
- 治理评论第三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四期[01-20]
- 治理评论第六期[01-20]
- 太极凭什么中标12306? [09-26]
-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书评[11-01]